读书札记 :读哈耶克《通往奴役之路》有感

作者: Henry Kong

社会主义许诺了一个天堂般的美好世界,其过程则将人民带入邪恶的现代奴隶制!3 个最令人感同身受的结论 – 让我们深感放弃自由的风险:

1、社会主义不能使个人自由,而是扼杀了个人自由。

2、在极权主义社会主义制度中,最腐败的人最终掌权。

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上的社会主义地区会在贫困中挣扎,但更自由的国家会因自由而繁荣。

看今日世界,通货膨胀,银行利率飙升,经济下滑,更有新冠瘟疫横行,让人有世界末日到来之感。很多
人都在思考,世界到底怎么了? 有必要回顾一下世界的发展史,思考一下为什么,下一步会如何,我们能
做什么。拜读 1974 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哈耶克的成名作 《通往奴役之路》,感受颇深,对于很多疑虑与问题,找到了答案,愿与朋友分享探讨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通往奴役之路》出版于 1944年,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即将结束,纳粹德国开始从双方倒下。来自西方的英国和美国以及来自东方的俄罗斯将意味着战争的结束,社会主义及共产主义大肆扩张,思潮被广泛接受,资本主义被认为是剥削的、不公平的、低效的和罪恶的制度。哈耶克在这个时候觉得他需要提醒世界,大声疾呼 – 社会主义是一条通往奴役之路!

这本书出版近 80 年过去了,从 90 年代初东欧社会主义的解体,到今天世界的现状,它让我们对今天享受
的生活有一个新的感激之情。

社会主义许诺了一个天堂般的美好世界,其过程则将人民带入邪恶的现代奴隶制!3 个最令人感同身受的结论 – 让我们深感放弃自由的风险:

1、社会主义不能使个人自由,而是扼杀了个人自由。

2、在极权主义社会主义制度中,最腐败的人最终掌权。

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上的社会主义地区在贫困中挣扎,但更自由的国家因自由而繁荣。


一,社会主义不能使个人自由,而是扼杀了个人自由。


马克思的社会主义背后的理念是,如果每个人都集中他们的资金和资源,消灭资本家,让政府分配,那么每个人都会平等,过得更好。它的支持者紧紧地表示,它能够实现自由和平等。不幸的是,历史证明,这些乌托邦思想过于理想化。

这种世界观的一个组成部分是政府应该完全控制经济。这对个人自由尤其危险。相比之下,自由主义允许经济和科学的进步不受冷漠官僚机构的束缚。

尽管社会主义试图维护平等、安全和社会正义,但它通过消灭生产等私营企业来削弱国家。将此与自由主义进行比较,自由主义让公司竞争并因此变得更好。市场控制的价格对人们和企业都是最好的,而不是一些不知情的政府机构。


二,在极权主义社会主义制度中,最腐败的人最终掌权

当作者在 1944 年写这本书时,他认为糟糕的人最终会在社会主义政府中掌权。今天,我们看到,即使在更民主的制度中,可怕的人仍然最终掌权,社会主义更甚。

虽然我们喜欢乌托邦式的理想,即领导我们的人永远是仁慈的,最好的政府形式是由人民管理,但这对任
何系统来说都是不现实的。

最好的政府形式由人民管理是通过一小群代表所有人的代表来实现的。然而,随着受教育程度的提高,人
们的观点差异更大。

换句话说,如果人们有同样的思想,那么团结一大群人会更容易。这意味着,如果人们受教育程度较低,
宣传对他们的影响更大,那么控制人们的难度就会降低。腐败官员善于利用灌输来推动人们的支持,这个
支持实际上限制他们自由。

另一个问题是,掌管社会主义政府的独裁者希望专注于较大的利益(集中精力办大事)。这意味着限制少
数群体的自由和权利。

强制财富的平等分配会导致这些领导者做出道德上模棱两可的决定,采取法制而不是法治。法治意味着限
制政府的胡作非为 – 法律没允许的政府都不能做,法律没禁止的人民都可以做;而法制意味着政府用法律
管理人民,如果需要随时制定法律; 这决定了在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永远不会得到一个为民主和个人权利而
战的统治者。因此,道德标准低的人最终会名列前茅。


三,二战后,一个国家越自由就越繁荣

如今,我们很清楚第二次世界大战对世界的实际损失有多大。即使在作者的时代,很明显重建欧洲国家的
状态需要做很多工作。很明显,关注个人主义理想而不是集体主义理想将很重要。

仅对英国而言,选择一个更加社会主义的制度会破坏独立、责任和自力更生等道德美德。“计划”将接管人
们的生活,因为他们盲目地开始服从命令。集体主义将阻碍社会的重建。

作者建议专注于让市场完成复苏所需的大量繁重工作。他的主张是让个人主义支持竞争。这将使英国的生
活水平在短短几年内恢复到战前及以上的水平。

他进一步警告政府不要通过确定这将给各国共同努力反弹带来的限制来向内看。如果国民经济的计划不 考
虑世界市场,就可能导致国家之间的不平等。这是对长期和谐的威胁。

现在回头看,我们看到英国并没有选择成为社会主义者。看看它所带来的不同,他们比其他不那么聪明的
国家要好得多。看看美国,更加证明了作者的高瞻远瞩。

(未完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