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首诗、一辈子:访《周总理你在哪里》作者之一于聚义

2015年4月5日清明节,距1976年清明节整整39年。这一天,奥克兰一位名叫于聚义的先生心潮颇为起伏,因为他同39年前那场被称为“四五运动”的历史事件有着密切关系。他当年创作的诗歌《周总理,你在哪里》已经成为那段历史事件的符号之一。那年,他24岁,是北京广播学院的学生。

日前,我采访了于先生,听他讲述了那段令人难忘的历史、那首为中国50后、60后、70后人群所熟悉的诗歌的诞生经过和在发生在这之前、之后的种种故事。

Y3

 于聚义先生/ 摄影:毛芃

“喜欢新西兰缘于新疆”

于聚义出生在西安,十岁时随援疆的家人去了乌鲁木齐。1968年,15岁的他下乡到牧区接受再教育。两年的牧区生活,对他一生影响很大。他说,他“喜欢新西兰缘于新疆”。

T10

 新疆风光

“我们新疆好地方,天山南北好牧场”,于聚义对这首曾脍炙人口的《我们新疆好地方》的歌曲一定感受很深。他说,在他下乡的草原牧区,民风极为淳朴,牧民们对知青的日常饮食非常照顾,有牛奶喝,有肉吃,干重活的知青还能吃上四百克的大白面馒头。不过,牧区的物质供应极为匮乏,一件皮衣一年穿到头,夏天皮子朝里穿,冬天皮子在外穿。两年的牧区生活,他从牧民那里学会了用牛皮做鞋、做衣服,还学会了做木工。艰苦的环境,锻炼了他的生存技能 。

于聚义说,那时新疆的民族关系很好,常住人口不到1000万;而2014年,新疆光维族人口就近一千万,哈萨克族也有七、八百万。

他说,新疆的风光很美,很像新西兰。

于聚义喜欢舞文弄墨,在草原放牧时,他写的文章就发表在《新疆日报》。牧区下放两年后,他参了军创作的诗歌发表在《解放军文艺》,他成为新疆军区某部的宣传干事。

1975年,22岁的于聚义作为工农兵学员被送入北京广播学院,也就是现在的中国传媒大学。他去京之前都不知道自己是去学什么,因为录取通知上只有“机密专业”四个红字。

进了学校,于聚义发现自己学的是彩色电视专业。那时,中国黑白电视都不普及,教材缺乏,学校只好用蜡版刻录当时的苏联教材。

Y1

 于聚义(左一)入学后的学军照  (于聚义图)

于聚义进校那年是北京广播学院文革后恢复办学的第一年。学生只有300多,老师却有600多。

他还记得他所在的彩色电视班是个60人的大班,同学们不是省长的孩子就是农村大队长的孩子。而他则有个在文革中被打倒、文革后期官复原职的在新疆某县当领导的哥哥。总之,班上的学生,无一不是“根正苗红”。

像那个年代的中国人一样,于聚义的人生轨迹无不打上了政治的烙印。

1976年4月3日,身为彩电专业学生党支部副书记兼组织委员的于聚义带几个学生去天安门广场进行入党宣誓仪式。 广场上,人如潮、花如海,北京民众清明节前夕自发悼念已故总理周恩来的场景让他们震撼。许多前来悼念的人还写了悼念诗词,站在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台阶上当众朗读。 于聚义清楚地记得纪念碑上两个巨大的条幅,上面分别写着“撒血祭雄杰,扬眉剑出鞘”。

T4

T6

宣誓结束后,天下起了雨。于聚义一行走到西单方向的邮电大楼,在那里躲雨。有同学提议也写首诗悼念周总理,并推荐于聚义执笔,因为大伙儿道他爱写诗,还在《北京文艺》杂志发表过诗歌。没有笔,有女同学递给他一支;没有桌子,一名男同学蹲下来用自己的背给他当书桌。于聚义记得写了两个多小时,每写完一段给大家念念,听取修改意见后继续写。写完后,雨停了,他们一起返回广场。一个曾担任过电台播音员的男同学站到人民英雄纪念碑下首次当众朗诵了这首名为《丰碑-献给周总理的歌》的诗。临走时,他们把这首诗歌贴到了汉白玉栏杆上。

于聚义回忆说,他在诗歌中用了大量排比句,以表达自己心中汹涌澎湃的感情。

TT3

周恩来总理 (摄影:意大利记者罗蒂,拍摄于1973年)

他说,当时大家就觉得周总理是被迫害死的,人们为中国的未来担忧,担忧周总理提出的四个现代化如何实现担忧。

1976年,中国的“文化大革命”进入了第10个年头,史无前例的浩劫引发了许多人对中国前途和命运的思考,这一思考孕育和积聚了一股巨大的力量,最终在丙辰清明的天安门广场,引爆了一场民众自发悼念周恩来总理、关注国家前途命运的四五运动。

因写诗被隔离审查

于聚义和同学们在1976年4月4日和5日都去了天安门广场拍照。他不知道,人山人海的广场上,也有人在拍照,而且拍下来的资料,成为日后北市委派出的工作组到各个高校清算参加四五运动者的依据。

images (2)

T8

于先生回忆说,4月5日中午,有人烧了警车,广场上的气氛达到白热化。当时的北京市委书记吴德通过高音喇叭要广场上的“革命小将”尽快撤离,不要“上一小撮反革命分子的当”。但广场上人们并没有散去,还出现了同警察对峙的场面。随后不久,首都工人民兵从天安门广场附近的劳动人民文化宫雄赳赳地跑步到广场“维持秩序”,每五米一个人把广场包围起来。同时,广播喇叭一遍遍号召人们撤离。当晚又有许多民兵赶来,几乎是一个挨一个地把广场包围,广播喇叭通知人们在半小时内撤离。容纳十多万人的广场,只留了一个能一人通过的出口。于聚义说他花了十几分钟才从广场出来。当晚9点半。广场灯光灭了。

aigo Digital Camera

 首都民兵

因为那时已经没有了公共汽车,于聚义和同学们步行几小时回到学校。大伙儿一晚没合眼,第二天早上6点,他们又去了广场。

于先生说:“就像昨夜下了一场大雨,广场上空空荡荡,花圈没有了,人海没有了,地上有一坨坨水迹,还有三三两两看似便衣的人在走动”。

6日早上八点,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发两报一刊社论,将首都民众悼念周总理的活动被定性为“反革命事件”,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邓小平随后第三次被打倒。

一周之后,北京市委派工作组进驻北京各高校,清查参加天安们事件中的参与者和“反革命证据”。他说,他拍摄的所有的照片和底片都被迫上缴。而他写悼念周总理诗歌的事也被人举报,他被隔离审查。

多亏当时北京广播学院一名延安时代的老革命- 一位姓李的副院长的交涉和力保,于聚义9天后获释。

不过,他的诗歌原稿被没收了。他凭着记忆把诗歌写在一个笔记本上,那个笔记本他至今仍保存在西安。

“从那儿之后,我再也没有写诗了。”于先生说。

一个普通人同国家机器对抗的后果,让于先生想起来就心有余悸。

《丰碑》被收入《天安门诗抄》

1976年9月,毛泽东主席去世。10月,“四人帮”被逮捕,华国锋担任党中央主席。

1978年, 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天安门诗抄》,作者署名为童怀周,华国锋为诗集题写了书名。

“童怀周”是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汉语教研室16位老师的笔名,取“同怀周”(周恩来)之意。这些勇敢的老师们在“四五”运动之后,冒着风险搜集、编辑、整理了一大批首都民众在天安门广场发表的悼念周总理、批判社会现实的诗歌。而当时的情况下,很多诗歌根本无法核实作者的真实姓名。

T1

华国锋题写书名的《天安门诗抄》

这本诗集,收录了于聚义等人创作的《丰碑-献给周总理的歌》。

1978年11月16日,《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在头版头条发表了新华社电讯稿《中共北京市委宣布天安门事件完全是革命行动》,“四五”运动被平反。

1978年年底,于聚义毕业回新疆工作。1982年他出差北京,有同学告诉他,那首《丰碑-献给周总理的歌》署名柯岩,发表在一本天安门诗抄的集子里,诗歌名字被改为《周总理,你在哪里》。

被编辑、修改后的《周总理,你在哪里》曾被收录为中国大学文科诗作欣赏,还被入选中学语文课本,广为流传。

于先生在接受采访时说,这首悼念周总理的诗歌能被广泛传播,柯岩先生有很大功劳。

于聚义的妻子是某大学中文系77级毕业生,她说,她在校时的教材就有这首诗。两人谈恋爱时,她在于聚义的笔记本上看到同这首长诗十分相像的诗歌,非常惊讶。

于先生的女儿在学校学了这首诗,回家讲起同学们如何被这首诗感动时,被母亲告知“你爸爸也参与了这首诗的写作”,他女儿闻声瞪大了眼睛,不敢相信这是真的。

从新疆到新西兰

Y2

于聚义(中)1978年毕业时与同学在毛泽东纪念堂前合影 (于聚义图)

大学毕业后,于聚义先生到新疆广播局工作,参与新疆电视台的彩色电视频道的筹建。筹集工作完成后,他从先前的技术工作转行从事电视节目的制作工作。于聚义热爱并擅长纪录片创作,40年的电视人生涯里,他拍摄制作了500多部集电视作品,其中80多部集获奖,一等奖就有46个。他的代表作有《风雪高原筑路人》(1983年)、《西部之舞》(1985年)、《“死亡之海”的村民》(1986年)和《亚欧大陆桥》(1989年)等。此外,他还出版了五部有关电视理论的专著。

1995年,于聚义调到在陕西电视台工作。1998年,他被授予“陕西省首届十佳电视艺术家”称号;2001年,被国家广电总局和中国广播电视协会授予首届“中国百优广播电视理论工作者”称号。

2013年3月,于先生退休。随后不久,他和太太到新西兰定居,同早已在新西兰学习和工作的女儿团聚。现在,于先生是新西兰华人作家协会会员,他创作的长篇小说《建商》去年出版。

Y5于聚义接受毛芃记者采访 ( 摄影:黄少麟)

附 《周总理,你在哪里》

周总理,我们的好总理,
你在哪里啊,你在哪里?
你可知道,我们想念你,
———你的人民想念你!
我们对着高山喊:
周总理———
山谷回音:
“他刚离去,他刚离去,
革命征途千万里,
他大步前进不停息。”
我们对着大地喊:
周总理———
大地轰鸣:
“他刚离去,他刚离去,
你不见那沉甸甸的谷穗上,
还闪着他辛勤的汗滴……”
我们对着森林喊:
周总理———[1]
松涛阵阵:
“他刚离去,他刚离去,
宿营地上篝火红呵,
伐木工人正在回忆他亲切的笑语。”
我们对着大海喊:
周总理———
海浪声声:
“他刚离去,他刚离去,
你不见海防战士身上,
他亲手给披的大衣……”
我们找遍整个世界,
呵,总理,
你在革命需要的每一个地方,
辽阔大地
到处是你深深的足迹。
我们回到祖国的心脏,
我们在天安门前深情地呼唤:
周—总—理—
广场回答:
“呵,轻些呵,轻些,
他正在中南海接见外宾,
他正在政治局出席会议……”
总理呵,我们的好总理!
你就在这里呵,就在这里。
———在这里,在这里,
在这里……
你永远和我们在一起
———在一起,在一起,
在一起……
你永远居住在太阳升起的地方,
你永远居住在人民心里。

 

6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