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采访】2013,《恋爱的犀牛》登陆奥克兰,采访制作人戈大力

作者: 毛 芃

2013年奥克兰艺术节,主办方请来了中国艺术家表演了一出非常精彩的话剧 -《恋爱的犀牛》。中国最知名的话剧导演孟京辉的这部话剧从3月8日起在奥克兰大学的Maidment 剧院连演了5场,受到热烈的欢迎。我应约采访了这部话剧的制作人戈大力先生。

《恋爱的犀牛》讲述了两个年轻人的恋爱故事, 男主角马路是动物园饲养犀牛的饲养员,他深深爱慕者女邻居漂亮的公司文员明明。但是明明并不爱他,她痴情地爱着一个并不在乎她、最后去了海外的一个男人。 明明的爱很偏执,她不在乎男友是否爱她,只要他允许她爱他,她就幸福得发晕。马路的爱也很偏执,虽然明明不爱他,即使他赢得了彩票大奖变得很有钱明明也不 爱他,可是他还是痴迷不悟,他的朋友们挖苦他夸大一个女人同其他女人的区别是一种病态。

《恋爱的犀牛》剧照(网络图片)

同明明和马路在爱情上的执着、偏执相比,马路的朋友们是物质世界中非常现实、甚至世故的一群人,他们中有牙刷推销员、有娱乐圈中的演员、有恋爱培训课程的 老师等。莉莉姑娘拍结婚照时发现不见了一只耳环就发脾气拒绝继续拍照,直到未婚夫答应给她再买一对4克拉的耳环才心满意足。

恋爱的犀牛借助一群年轻人对于爱情的观念和态度,艺术地、幽默地表现了当下中国社会的各种现象并对之做出嘲讽。比如剧中有一个可爱的混在艺术圈中的姑娘红 红说,“老娘我在演艺圈里混了10多年,靠的就是一骚二媚三纯洁”;剧中还有一位年轻人说出“正常的爱情已经无法让我们满足,我们注定要偷情”。

《恋爱的犀牛》自1999年在中国上演以来,已经演出了1000多场,是最受欢迎的话剧。 这次奥克兰艺术节的组织者在征求艺术项目时,中国方面就推荐了《恋爱的犀牛》。

《恋爱的犀牛》在奥克兰上映第一天的观众基本上是华人观众同本地Kiwi观众各占一半,但是最后两场,Kiwi观众基本上占据了70%。

真正优秀的艺术真是无国界的,虽然话剧主要以语言作为表现手段,但是借助于字幕、借助于富有感染力的灯光、音乐、舞蹈、歌声,特别是借助演员们娴熟、高超 和真挚的表演,不懂中文的本地观众也看懂了这出话剧,话剧结束后经久不息的雷鸣般掌声说明了他们对这出话剧的高度欣赏。

本地主流媒体对于这次演出都给予了高度称赞。The National Business Review发表评论说:“这出剧混合了诗艺的对话、笑话、歌唱和音乐以及精心设计的视觉效果,是一部表现中国社会的复杂和社会心理的富有娱乐性的作品, 并以一种微妙和不那么微妙的手法让人想起当代中国的社会控制。”

Metro杂志盛赞了中国演员在《恋爱的犀牛》熟练的、充满激情的表演,还抱怨节目介绍单上对演员的介绍不够多。

NZ Herald特别赞扬扮演娱乐圈明星的女位演员的表演技巧,说她故意“笨拙地模仿性感,令人捧腹”,还说整个演出都非常有“魅力”和“杰出”。

一名观看了《恋爱的犀牛》一剧的读者在这篇文章跟帖道:“ 这出剧是我几十年来所看到的最好的剧。”他还说:“ 这出剧的英文台词翻译得很好。”

“明明的歌唱令人惊喜,她有美妙的歌喉。我还上YouTube试图去找她唱的这首歌……希望我们能有更多像这出戏这样的中国戏剧。”


采访《恋爱的犀牛》制作人戈大立

毛 芃

戈大立先生是中国著名的戏剧制作人,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他制作的戏剧作品包括:《一个无政府主义者的意外死亡》、《恋爱的犀牛》、《盗版浮士德》、《臭虫》、《关于爱情归宿的最新观念》、《哥本哈根》、《叫我一声哥》、《非常麻将》、《绿房子》、《第十七棵黑杨》、《三毛钱歌剧》、《生为男人》、《社会形象》、《几尔加美休》、《半生缘》、《迷宫》、《琥珀》、《两只狗的生活意见》,《堂吉诃德》等。

2013年3月6日, 我在奥克兰大学的剧院Maidment Theatre见到了《恋爱中的犀牛》的主创人员,对制作人戈大立先生进行了采访,以下是记者同戈先生之间的采访问答。

戈大立(网络图片)

记者:  从1999年问世到现在,《恋爱中的犀牛》已经有了1999年版、2003年版、2004年版和2011年版,请问 这些版本有什么不同?

戈大立:每个版本都有不同的演员,台词略有不同, 舞美、灯光也有不一样的地方,每个版本都有不同的着力点。比如第一版的表达更直接一些,第二版表达的偏执精神更强烈一些; 第四个版本是演出周期最长的,也是我们的驻场演出版本,视觉效果上更为绚丽。每出一个版本,我们都希求它在某些方面所突破。

通过不同版本的演出实践,我们也培养出不少优秀的话剧演员。话剧人才是通过演出培养出来的。越是经典的剧目越能锻炼人。从这几个版本中走出来的演员,有些已经在中国家喻户晓。  

问:当初为什么要选择创作这样一个话剧?

戈大立:这是编剧廖一梅女士的处女作。凡是能感动我们的剧本、能展示我们对艺术的理解、对戏剧把握的能力的剧本,我们都有兴趣。这个剧既有我们对未来的期待,也有对往事的回忆。 创作这个剧其实是我们的一种自我满足,观众怎么想,不是我们关心的主要内容。  

问: 《恋爱的犀牛》的演出状况大致是什么样? 

戈大立:从1999年首次演出到2012年8月,这出剧已经演出了1000场,是继曹禺的《雷雨》之后在中国演出场次数最多的一个话剧。

我们已经进行了5次全国巡演,走了30个城市。观众中年轻人多一些。  

虽然演出场次很多,但是小剧场演出,一场观众 1000人,演1000场也就100万观众。

我们在北京有驻场演出, 有专门为《恋爱中的犀牛》剧设计的剧场。这种专门为一个话剧设计演出剧场在中国是前所未有的。  

问: 为什么这部话剧能长演不衰?

戈大立:《恋爱中的犀牛》首次上演是在1999年7月8日。第一场演出完后,接下来的40场的票全卖出去了。

这出话剧之所以广很受欢迎, 是因为原创剧本出色,观赏性强,感情表达很真挚;它展示了一种偏执精神,很有穿透力。 

中国人受教育程度提高,又是网络时代, 一个剧在一个地方口碑好,大家都会知道,感兴趣的人也会多。

中国这十几年的发展非常快,各地都有自己很好的剧场。

我们的演出非常密集,从今年1月到现在,我们已经走了将近20个城市了。

中国戏剧界发展也很快,每年都会有新的情况出现。

问: 这出话剧在国外演出过吗? 在国外演出同国内演出有什么不同吗?

戈大立: 当然。我们在韩国和澳洲演出过。我们还专门设计了国际演出版。这次到奥克兰来,是我们今年春季演出季节的首次国外演出。接下来我们还将去意大利、纽约演出。

我们刚开始做国外演出的时候,很注重语言的表达,但后来我们改为更注重话剧的剧场性、注重表现形式的丰富性,比如舞美灯光、视听等。

问: 这出剧的导演孟京辉被誉为“亚洲剧坛最具影响力的著名实验戏剧导演”,为什么有这样的说法?

戈大立: “实验”、“先锋”这其实都是90年代的一种说法,后来就不这么说了。对于中国来说, 戏剧是舶来品;中国在的戏剧体系上一直是沿用苏联模式。那时候同国外交流少,大家看到的戏剧只是国外戏剧的一部分。等大家看得多了,意识到这种戏剧的表达方式、方法其实是世界戏剧的一部分,作品与作品之间在表达是在戏剧本质上是没有区别的,有的是强调语言、或者强调动作,或者是强调情境。

你越长大,你的包容性也就越强,因为你看待世界的能力提高了。  

记者: 除了《恋爱的犀牛》,孟京辉还有哪些作品特别受欢迎?

戈大立:《恋爱中的犀牛》上演场次多,是因为它上演的早。 2007年推出的 《两只狗的生活意见》也很受欢迎,上演场次已经快接近《恋爱中的犀牛》 了,这是一个喜剧。

记者:请问孟京辉的作品悲剧多还是喜剧多?

戈大立: 悲剧喜剧交融吧。 人生哪有那么多喜剧啊! 

记者:孟京辉根据鲁迅的《阿Q正传》改编过话剧《阿Q同志》,他是否导演过老舍的作品吗?他的主要作品是外国戏剧是吗?

戈大立: 孟京辉是中国中国国家话剧院导演,老舍的作品主要是北京人艺在演,这里有个版权问题。

孟京辉导演过许多中国题材的作品,也导演过许多外国剧作家的作品, 有莎士比亚的作品,有其他英国剧作家的作品,还有法国剧作家的、意大利剧作家的和苏联剧作家的。

记者:我曾经观看过孟京辉2002年导演的一部电影《 像鸡毛一样飞》,蛮有意思的;为何他只拍摄了这一部影片?

戈大立: 哦,这部电影也是我做的制片人。制作电影是我们共同的爱好。不过,孟京辉实在是太忙了,他有自己作为艺术总监的剧场,每年演出那么多的剧目。 如果一年有40个月,他每年一定会拍部电影的,现在是时间不允许。

(原文发表在2013年3月9日《新西兰联合报》)


延申阅读

看《恋爱的犀牛》演出前的排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