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宋曼瑛博士:钱钟书为她起书名、杨绛为之题字
|叶宋曼瑛博士在自家小院 (毛芃摄影)
作者:毛芃
叶宋曼瑛博士是新西兰著名学者、研究新西兰早期华人移民史的先驱、新西兰皇家科学院院士。无论是学者还是普通人,要想了解新西兰华人移民史、了解新西兰的种族关系,曼瑛博士的著述是绕不过去的。例如,中国科学院现代史研究所要花三年时间研究新西兰华人移民史,就在去年和最近分别派出三名研究人员到奥克兰,登门拜访曼瑛博士。
中国科学院现代史研究所邱志红博士(左)、赵庆云博士(右)和曼瑛博士(中) 摄影:毛芃
来自香港
叶宋曼瑛博士出生在香港,毕业于香港大学历史系。她自小在家中接受严格的中国古典文化教育,在全英文教学的学校接受严谨的西式教育。生活在英国殖民地的土壤上,随处可见的跨文化现象开拓了她的视野;但一些不平等的社会现象,让她和她做医生的先生感觉不很舒服。
曼瑛引用了一句不少人耳熟能详的话,20多岁的时候,如果你不是社会主义者, 那你就没有良心。……
1974年,曼瑛随先生叶医生定居新西兰,随后进入奥克兰大学深造,1977年获奥克兰大学中国文学硕士学位,1983年获奥大历史学博士学位。她的博士论文是研究上海商务印书馆创始人张元济先生,论文1992年由香港商务印书馆出版成书,名为《从翰林到出版家——张元济的生平与事业》。
叶宋曼瑛博士的博士论文被印成中英文书籍(毛芃拍摄于叶宋曼瑛博士家中)
曼瑛博士从1982年起任教于奥大亚洲研究院。工作中,她发现早期新西兰华人移民的历史基本是空白,还发现新西兰历史上充斥着对华工的歧视,新西兰政府向早期华工收取高昂人头税更是让她震惊。她于是开始了对早期华人移民的细致研究工作,采访了很多早期华人移民和他们的后裔,通过口述史研究方式,记录下早期华人移民的甜酸苦辣。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曼瑛研究撰写的著作相继出版,受到专家和读者们的好评。她的第一本书–Home away from home : life stories of the New Zealand Chinese women(1990年出版) 曾列入新西兰十大畅销书排行榜,还被制成录音带版本。
(毛芃拍摄于叶宋曼瑛博士家中)
这是一本描述第一代新西兰女性华人移民的专著,该书中文版《也是家乡》1994年在香港三联书店出版。
这本书的中英文版本都同著名中国文学家、小说《围城》的作者钱钟书先生和夫人杨绛先生有不解之缘。
曼瑛博士告诉我,1989年她在北京做研究的时候,带着书稿去见钱钟书先生夫妇,钱先生对这本书的内容很感兴趣,这本书的中英文名字都是钱先生给起的。因为这本书讲的是新西兰华人女性的故事,杨绛先生为此书的中文版题写了书名。
曼瑛说,《也是家乡》后来又出版时,封面设计有变,杨绛先生又一次为该书题写书名。
杨绛先生两次为《也是家乡》题写书名(毛芃拍摄于叶宋曼瑛博士家中)
除此之外,钱钟书先生还为曼瑛博士题词,谦虚地引用了杜甫的诗句- “岂有文章惊海内,漫劳车马驻江干。”
(毛芃拍摄于叶宋曼瑛博士家中)
钱钟书在《围城》一书上的题字(毛芃拍摄于曼瑛家中)
一个公共知识分子的建设性研究
叶宋曼瑛博士是一位学者,更是一位有社会责任感的公共知识分子。她对华人移民史的深入研究、对新西兰历史上针对华人收取人头税的研究,无形中帮助政府决策者重新审视对待亚裔移民的政策和立法,也让普通新西兰人知道了历史上并不是所有移民都被平等对待。
曼瑛博士仍清晰地记得新西兰前总理海伦·克拉克在国会大厦正式就人头税向华社道歉的场面。
2012年春节,海伦•克拉克代表新西兰历届政府为《1881年华人移民法》向华人社区正式道歉,因为该立法要求入境华人每人必须缴纳100磅人头税,而这一歧视性立法只针对华人。
新西兰前总理、现任联合国发展署署长的海伦·克拉克(网络图片)
上述文字是海伦·克拉克的道歉发言的部分内容
2005年,叶宋曼瑛博士同另一位研究新西兰华人史的学者、惠灵顿国家图书馆馆员Nigel Murphy先生合作出版了一本漫画集-《同桌异客–新西兰人看亚裔》 (Aliens at My Table: Asians as New Zealanders see them)。
华人自1860年随着当时的淘金热进入新西兰以来,报纸和杂志上以攻击和丑化华人的政治漫画数不胜数。这本汇集了当年历史漫画的书籍获得极高评价,它引发新西兰人就他们对亚裔一些根深蒂固的看法进行重新思考,也让华裔对自身在新西兰社会的历史地位和处境有清醒的认识。
当时的新西兰总督 Paul Reeves 爵士就该书评论道:这本书表现了深藏在新西兰人内心的忧虑和不安全感。他们担心亚裔人士的大量涌入会影响他们的生活方式、影响他们的就业和工作、影响他们虽然不高但却十分舒服的生活水平。他们害怕亚裔人士会带来腐败并令一切可以保护新西兰人的东西消失殆尽。
Paul Reeves 爵士(左四)、叶宋曼瑛博士(左二)和Nigel Murphy先生(左三)在《同桌异客》新书发布会上。
(毛芃拍摄于2005年)
叶宋曼瑛博士还花了大量时间研究毛利人和华人关系。2008年,她撰写的 《毛利裔华人》 (Being Maori-Chinese: Mixed Identities)出版。
曼瑛为撰写此书采访了不少毛利人和华人混血儿的后代,探寻毛利人和华人间的历史关系和在当代的社会关系。在她之前,这一领域还没有被人深入研究过。
早期华工在南岛的淘金热潮结束后,一些人到菜园或果园工作,同毛利人交往比较多。由于早期华工都是单身男子(女性家属当时被禁止入境),他们中一些人同毛利女性成家并生子。现如今,一些毛利血统的新西兰人还保留着华人的姓氏。
曼瑛博士说,研究毛利人和华人的关系发展对理解新西兰的种族关系很重要。
叶宋曼瑛博士研究毛利人和华人关系的著作 (毛芃拍摄于叶宋曼瑛博士家中)
新西兰皇家科学院签名册上的中文签名
2010年2月11日,叶宋曼瑛博士荣获新西兰皇家科学院院士称号。这是新西兰皇家科学院首次给予人文学科的学者授予院士称号。
手捧皇家科学院院士证书的叶宋曼瑛博士 (曼瑛提供图片)
在新西兰皇家科学院的网站上,对曼瑛的学术研究成就介绍如下:
曼瑛的“研究是真正的开创性研究,她单枪匹马地(single-handedly)地开拓了华裔新西兰人的研究领域,对他们的作用和身份的转变进行了具有历史意义和当代意义的研究”。
曼瑛博士告诉我,按传统,所有获院士称号的人都要在皇家科学院装裱典雅的名册上签下自己的姓名。在这本记录着100多年来所有皇家科学院院士签名的名册上,曼瑛先用中文签了自己的中文名,然后用英文签下了全名。
叶宋曼瑛博士的签名 ( 曼瑛提供图片)
她把签名照片发给远在香港的家人,她的弟弟看出了问题,问她怎么没有在中文签名中写上自己的姓。
曼瑛说,她当时也没想那么多,因为平时大家都喊她曼瑛,所以她习惯地签上“曼瑛“两个字。
虽然没有签上自己的姓氏,但从叶宋曼瑛博士签名那刻起,新西兰皇家科学院的签名册上历史性地有了中文签名。
感谢有曼瑛
从一个普通香港移民到一个硕果累累的知名学者、皇家科学院院士,叶宋曼瑛博士堪称新西兰华人的骄傲。
这些年来,曼瑛博士共出版了7本 有关新西兰华人的专著,其中包括研究出生在新西兰第一代华人的书 – Dragons on the long white cloud : the making of Chinese New Zealanders (《龙在云乡》)((1996年出版)。
此外,曼瑛还在国际学术刊物上发表过多篇有关新西兰亚裔移民的研究文章。
2004年,曼瑛博士同新西兰国家电视台TVNZ合作,制作了纪录片New Faces Old Fears (《新面孔、旧恐惧》)。这部描述亚裔移民经历的纪录片探索了新西兰的多元文化、社会凝聚力和存在的种族主义。该片2005 年获新西兰全国传媒大奖Qantas大奖提名。
手捧获奖提名证书的叶宋曼瑛博士 (毛芃拍摄于2005年)
曼瑛博士头顶很多光环,她是新西兰文学院院士,1993年 – 新西兰女性获得选举权100周年那年- 获得新西兰Suffrage Centennial Medal(妇女选举权勋章),1996年荣获O.N.Z.M (Officer of the New Zealand Order of Merit),这是至今为止新西兰华人获得的级别最高的皇家荣誉勋章。
对于新西兰华社来说,有叶宋曼瑛博士这样的学者是幸运的,她的研究不仅加深了主流社会对华社的认识和理解,也促使政府从地缘政治的角度、从政治和经济上的考虑更好地了解亚洲。同时,她的研究也对新移民从历史和文化的角度认识自己的新家园有很大的帮助。
去年,在奥克兰大学亚洲研究院工作了30多年的叶宋曼瑛博士退休了,原本奥大教授的她,获得奥大授予的“荣誉退休教授(Emeritus Professor)”的头衔,如今,她还带着三名博士生,每周都要到学校去,她的办公室还在,联络方式依旧……
Cool Guy: 向叶宋曼瑛博士问好!我对毛利人和华人关系也一直感兴趣。请问网上如何找到《毛利裔华人》 (Being Maori-Chinese: Mixed Identities)。
Joy Ding:必须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