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林校长事件把积累多年的问题激发了出来

前 言
北大林校长在北大建校120周年校庆上念错了字,举世哗然。林校长为此道歉,结果,道歉信又引起更强烈的关注和批评。毛传媒的读者朋友也对林校长事件进行了热议。请看这些曾在中国接受过高等教育的海外华人是用怎样的视角看待这个问题。

本文第一部分是刘炼先生的评论文章,第二部分是论坛评论。


北大校园

抓住错别字不放的背后,

大家想表达什么?

(奥克兰)刘炼

北大校长林同志前几天念错了个字,昨天道歉了。本来呢,念错字,朋友圈里一片祥和的开涮和讽刺;道歉信一出,朋友圈出现了分化。

有人觉得林校长知耻近乎勇,值得赞赏;有人觉得其态度敷衍,面目可憎。

我觉得呢,如果就单单为了这一个读音,揪住林同志一辈子,确实没必要,调侃调侃也就罢了。北大那些让人仰止的先贤们,纵然学富五车术贯中西,但是来自五湖四海,讲课的时候也未必不因为方言闹笑话。胡适生在江苏长在安徽,辜鸿铭祖籍福建生长在南洋,鲁迅是浙江人,陈独秀是安徽人……。脑补一下他们说国语的情景吧。即使他们在生活中有各种瑕疵,也是瑕不掩瑜,被当做名流轶事而已;学术著作、格言警句,伴随着他们所体现出的人文精神代代相传。

那么为什么大家还揪住林同志的这次错误不放呢?因为大家是在:

指!桑!骂!槐!啊!

就好比我们骂中国足球队。这个球队堕落已经三十年了,大家早看明白了:球队成绩差,根子在中国足协;中国足协能力差,根子在体育总局。但是总局是个大衙门,不好随便骂的;于是每次中国足球队出了糗,大家一哄而上的群殴一顿,实际上是在发泄对体育总局(及其所代表的体制)的不满。

这样解释是不是就清楚了呢?

要批判的,不是错字,而是林同志格外强调的 – “焦虑与质疑并不能创造价值,反而会阻碍我们迈向未来的脚步。能够让我们走向未来的,是坚定的信心、直面现实的勇气和直面未来的行动。”

信心、勇气和行动,固然是好的。但是,

  • 如果不是焦虑与质疑,当年的五四,热血青年们何来勇气走上街头呢?
  • 如果不是焦虑与质疑,当年的北平,北大先贤们何来信心为“德先生”“赛先生”鼓与呼呢?
  • 如果不是焦虑与质疑,当年的中国,革命先烈们何来抛头颅洒热血的行动救亡图存呢?

焦虑与质疑,难道不是当年高等教育的立命之本吗?不焦虑、不质疑,怕是难有深刻的思考;没有深刻的思考就没有努力的探索;没有努力的探索就没有充实的收获;没有充实的收获哪儿来的信心和勇气呢?

要批判的,不是错字,而是大学精神的衰亡。“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是民众对于所有大学共同的期盼。这种期盼,日益成为一种虚幻的想象,渐行渐远。

我们期盼的,是一个对于庙堂不卑不亢的大学;是一个对于江湖有情有义的大学;是一个对于社会有所担当的大学;是一个对于人类有所贡献的大学。

而现在的大学,对于官僚体制的攀附、对于政界的依赖,从林同志讲话的字里行间都能看到。也许,这是目前国内任何一所大学、任何一所中学、任何一所小学甚至幼儿园领导讲话的时候,都必须要遵循的套路。但,谁让你是北大呢?那个以叛逆著称的北大?那个被钦定为旗帜的北大?

我们不是想看着大学培养出一群刺儿头,只是不希望出来的是奴才。

同理。前一阵对于中兴的关注,是对于中国芯片产业的关注,是对中国半导体行业的关注,是对中国整个高科技行业的关注,更是对于中国政府如何利用行政手段建立行业产业链和生态环境的关注。没有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没有对市场规律的把握、没有对消费者的尊重、没有对民营企业和资本的平等,只靠行政命令和政府投资,只会养活一批寻租者而已。

话说回来,为什么大家要含沙射影指桑骂槐呢?好像很不厚道的样子。有意见,可以直接提出来嘛。党说过,言者无罪闻者足戒;党还说过,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原因很简单,不让骂+不敢骂。虽然小学课本里告诉你“防民之口甚于防川”是治国之道;但是混社会,“道路以目”才是生存法则,“指桑骂槐”才是斗争技巧。言者无罪的结果就是不需要犯罪也能坐牢;百花齐放的结果就是昙花一现辣手摧花。


Image result for debate

毛传媒论坛

 林校长事件把多积累多年的问题激发了出来

 

Tian He:  唸错字不足为奇,关键是没有自己的思维,也不敢有自己的思维。

 

Portia : “一些人变得焦躁不安,于是开始质疑新技术、质疑全球化、质疑一切,甚至质疑人类的未来。” 这是林校长眼中不应该质疑的内容。

林校长关于质疑的论断在校庆致辞原文中出现过,道歉信中又强调他担心大家忽视这个。问题是,质疑上述内容有什么错呢?为何不能质疑呢?

 

Ricard:我个人意见,科技进步、全球化本来是个美好理想,但是二十多年下来,提出全球化概念的西方国家遇到很多问题,玩不下去要各自国家利益优先往回撤,而中国是全球化的获益者,如果西方真的集体关闭市场不带中国玩,不害焦虑症才怪。

 

大牛:质疑不产生价值,这句话在某种语境里也许是合理的,放在北大校长校庆致辞和道歉信里再次声明,这个观点同我后20年海外学习到的批判性思维(critical thinking) 是严重对立的,对此不敢苟同。

质疑不等同于阻挡,是可以帮助新科技和全球化进步的力量,是有价值的。

 

三木:林校长在校庆致辞和道歉信中,反复强调他反对”质疑与焦虑”的观点,认为这是他讲话中最有价值的观点,认为社会舆论只抓住他读错字,没听懂他这个最“有价值”的观点。

从中国目前扛旗“全球化”、“一带一路”并与整个西方暂时转入”调整反思全球化”阶段的大语境下,尤其是当下中美贸易纠纷里中方坚持在全球化与新技术开放中继续得益,而美方要求终止过去全球化与技术开放对美国及整个西方社会经济基础的侵蚀;在这个中美对抗大前提下,林校长反复强调他的“不要质疑,不要焦虑,不要做看客,只要担当”的观点,十分符合中国政治节拍。

至于他的不要质疑与焦虑的观点,是否与蔡元培老校长的“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校理念相冲突,是否有利于北大的学术发展,那就不重要了!

 

Terry : 在林校长的位置,在国内的政治环境,在“厉害了,我的国”大有市场的环境下,他必须说一些套话啊。

 

Bernny:  你这个判断说明了现在北大能当校长的人一定是个无法坚守自己独立思想的人吧。

 

Happy:林校长是北大标配。

 

Richard : 问题是北大做为中国教育的旗杆,把现在的北大和民国时期的北大、和建校之初几任校长治学态度比,不谈历史还好,谈历史传承,北大人估计自己都汗颜。

 

宏志:关于对全球化,新技术是否应该焦虑和质疑;质疑全球化和新技术是否会创造价值?我认为答案不会是一个也不应该是一个。

质疑就是可以质疑一切,这是个人的权利和讨论的基础。全球化给世界带来了好处也带了很多问题(环境恶化,贫富加大;道德和信仰危机),这些问题都是质疑全球化的基础。

质疑不是否定;没有质疑就不会有进步。

质疑适用于全球化,也适用于新技术。互联网的发展,转基因食品都在得到质疑,互联网夺走了青少年的运动和家庭时间,转基因技术让社会对人(主要是科学家)的伦理定位做了很多热烈的讨论。这些质疑都有益于这些新生事物的发展。

科学的发展本身就是质疑,没有质疑,没有自由,没有包容就没有“北大”精神。北大作为中国的顶尖学府,“她”不属于校长,她属于校友和很多关心北大和与北大有交集的人。这些人都有权力质疑北大校长的讲演稿和道歉信。正是因为这些“质疑”的声音,北大和其他学校及中国的社会才可能进步。

基于以上原因和推理,我觉得林校长的校庆讲演和道歉有很多漏洞。他需要反思,北大也应该反思,与百年前的北大,今天的北大缺乏什么?蔡元培先生的“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校训体现在哪里?这些都是北大人和非北大人在今天需要思考的。这次林校长事件把多积累多年的问题激发了出来。

站在同行和学生视角,这个校长确实不合格。他是否下课由政府决定,但在舆论上他已经被Pass掉了。这样的校长领导北大,不要说领先世界,原地踏步都不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