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纵横:中文教育进入肯尼亚贫民窟

BBC记者走进肯尼亚的贫民窟,了解中国公司支持教育和一些当地人的反应。

“你好!”一群肯尼亚学童一边跑向山顶上的一座木屋,一边齐声喊着。

“那是我的新学生,”中文教师刘一梦涵笑着告诉我。“中文是他们最喜欢的科目。”

161118142750_1_624x351_bbc_nocredit

位于玛萨瑞(Mathare)贫民窟的长荣希望小学距离肯尼亚首都内罗毕市中心只有15分钟的车程,但看上去却好像完全是另一个世界。路边的书报亭里摆着中文的填色书,炉子上煮的是中国水饺,学生们背着从中国运来的帆布书包。

这是肯尼亚最贫困的社区之一,但中国企业正在这里大量投资,修建道路和居民楼。不少中国公司现在开始办教育,在首都郊区向弱势社区的青少年教授中文。

“学生们可以了解一个不同的文化。除了学一种新的语言,我们还教他们学习我们的生活方式,”刘一梦涵解释说。“我们希望明年能带一些肯尼亚孩子去中国,让他们实地练习中文。”

社区关系紧张

中国人和肯尼亚当地人在文化和语言上的隔阂也是一个重大问题。

许多当地人对中国公司投资办教育的动机感到怀疑。玛萨瑞贫民窟一些居民认为,中国人不是要支持落后地区的发展,而是要让当地人对中国投资产生依赖。

几个月来,这种怀疑导致中国公司与社区的关系变得更加紧张。

中非卓越基金会研究员骆雅婷说,怀疑中国企业的投资动机是不公平的。

“中国公司经常会被说成是抢夺土地的外国人,”她说。“对中国的商业利益,有很多错误的看法。这里面有几个体制上的因素,比如腐败,这让我们与当地社区的交流变得更加困难。”

但她承认,中国公司要改善与当地社区的互动,还有不少提升的空间。

“如果中国企业能够更加开放,能和更多的利益相关者广泛地交流,他们就能够改善社区关系。”

中国投资剧增

在长荣希望小学附近的一个市场里,我遇到了当地人马丁。他是个公共汽车上的检票员,而车站就夹在两个中国小贩的蔬菜摊之间。

他说,他原本是一个小店主,但不久前与几个中国生意人发生纠纷,所以不得不来这里工作。

“他们在完全没有警告的情况下,强拆了我的小店,”他解释说。“他们想用那片土地盖房子,但没有跟我打招呼。他们就这样来了,拆了我的店,毁了我的生意。现在我只能在公共汽车上工作了。”

对于马丁提出的中国公司强征肯尼亚土地的指控,中国路桥工程有限责任公司(CRBC)回应说:“征用土地和拆除设施是雇主的责任,在多数情况下,基础设施工程的雇主是(肯尼亚)政府。”

当地人马丁(中)说,由于与中国商人发生纠纷,他不得不另寻生计。

根据国际会计师事务所德勤的报告,中国企业目前拥有肯尼亚31%的基础设施项目。如果考虑建筑和教育项目,这个数字就会上升到50%。

随着中国投资的增长,中国承包商和当地员工之间的矛盾也愈发凸显。

中非卓越基金会的骆雅婷认为,对肯尼亚建筑工人提供培训,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社区的紧张关系。

“我们希望,肯尼亚工人经过培训,将来可以成为中国项目的分包商。一旦他们获得了管理能力和技术知识,我们就可以把一些建筑工程外包给肯尼亚当地的小企业。”

文化鸿沟

现在有4万多中国人在肯尼亚工作和生活,他们和当地人之间文化和语言的隔阂已经成为一个重大问题。

非盈利组织“中南屋”(China House)致力于促进中国企业和肯尼亚当地社区的互动。中南屋CEO助理刘璐茜说,突破社区间的隔阂至关重要。

“两种文化截然不同,尤其是关于个人空间和时间的观念差异很大,所以很难弥合分歧。我们都是从自己的角度去看对方,所以有时候很难互动。大家都需要很有耐心。”

野生动物保护也是一个产生矛盾的问题,刘璐茜说。

“象牙贸易损害了中国在肯尼亚的形象,因为我们仍是世界上最大的象牙消费市场之一。

“要说服这里的中国社区不参与象牙贸易,是一件很复杂的事情。我们努力让他们理解肯尼亚人对盗猎的态度,同时,也尽力在当地人中改善中国人的形象。”

但是,对像马丁这样的当地生意人来说,中国公司来到玛萨瑞贫民窟,已经深刻地影响了他们的生活。

“他们不是想要帮助我们。他们在肯尼亚赚了很多钱。这一切都是为了赚钱。”

(源自BBC)

标签:
1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