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妮】有一个青年叫范中涪

作者:奥克兰·安妮

 

有一个青年叫范中涪,生于1951年,现在屈指算来也该是50多岁了。之所以称之为青年,是因为他在1967年8月14日很不幸地在一场多数涪陵人忘却的武斗中无谓地死去了。英年早逝,他没有走完他的青春、走过他的中年、进入他的老年,故只能以青年相称。

images (1)

范中涪是一位随西南志愿团入川的浙江人士范XX的长子,这位再也没有离开涪陵的长者为了表达对他的第二故乡涪陵的热爱,将他的四个子女分别取名为涪、陵、智、慧。可四个孩子中两个夭折,在老人心中留下了无以弥补的伤痛。范中涪是这个家庭唯一的儿子,他天资聪慧,学习成绩好,并拉得一手好二胡。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时他是涪一中初六八级的学生。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和当时的青年学生一样,卷入了保卫伟大领袖毛主席的战斗,参加了红卫兵。范中涪和妹妹范中陵在“鲁迅匕首”的宣传队里,一个唱歌跳舞,一个拉琴,为宣传毛泽东思想不遗余力。

 

当时的范家兄妹是涪陵红卫兵天地里很活跃的文艺战士,中山路的街头,文化馆前的露天舞台,京、川剧团、大礼堂的舞台上都能看到他们青春的身影。兄妹两忙于宣传队的排练、演出经常顾不得回家,跟着宣传队安排今天住学校,明天住后台。父母看到一对可爱的儿女如此地有出息,心里充满了自豪和安慰。

 

随着文革的深入,派系斗争升级,局势渐渐失控,整个社会开始动荡不安起来。开始是两派的人马在街头辩论,辩论变成了对骂,对骂变成对打,对打变成了械斗。

 

1967年6月19日,一个叫胡忠孝的红卫兵在械斗中被打死,涪陵的武斗正式开始了。一夜之间满街的人都头带藤条帽,手持钢钎长矛,很快又鸟枪换炮,人人背枪了。在这之间发生了7.13打水塔,8.8黄角咀打船,8.11伏击军车等涪陵武斗中的大型战斗。可范家兄妹沉醉于宣传队的歌舞升平中,对残酷的现实没有任何准备。

 

8月12日,范中涪突然回家了,他从小就是一个勤快的孩子,很讨人喜欢。他这次回家不但将家里的重活都做了,而且为全院子的人家都担满了水。

 

8月13日,小妹妹范中智突然在街上看到哥哥身上背着一杆枪,赶紧回家告诉了父母。父母一听感觉情况不妙,想找回儿子,可已经不知儿子的去向。

 

原来8月13日,从不参加任何战斗的宣传队领导赶到形势不妙的宣传队,向所有的男生发了枪。14日,“二七”派发动攻击后,范中涪等6个男生被撤到了气象台准备打阻击。但6个学生娃既不会放枪,也不懂隐蔽,范中涪在一个制高点摆弄着枪,一颗流弹飞来,穿过了他的臂膀击中了心脏,可怜的花样年华的青年,就这样一声没啃地倒下了。

 

同伴们将他抬到了卫校,可当时乱哄哄的局面根本得不到救治,没多久范中涪就这样不明不白地告别了人世。

 

300001361554132180864591786_950

 

范中涪死了,一个花样年华的青年,一个多才多艺的青年,一个父母的长子,一个妹妹的兄长。

 

范中涪死了,他做错了什么?他只是在错误的时间,站在了错误的地方。他就该死么?这是谁之罪?谁该为他的死负责?

 

范中涪死了,他的死被人们渐渐地忘却,连同那场毫无意义的武斗一起忘却了。可他的父母永远忘不了儿子,他的家人却永远也忘不了那场给他们家庭带来巨大伤痛的武斗。

 

曾经有一个青年,他叫范中涪。他与一个日子相连:1967年8月14日。

 

 


注:写这篇博文时我留泪了,为这位未曾谋面的同时代的人。在1967年的武斗中,重庆、涪陵有不少的人失去了生命,仅在我提到的就3个。

我曾经想去追寻这些普通人曾经生命的轨迹,但只寻访到了范中涪的家人,留下了这篇文章。这些人走得还不算太远,他们有家人、朋友、同事、同学,现在抢救性的做一些记录还是来得急的。

不知道为什么,这件事一直没见有人在做。我认为历史欠这批人一个公道,他们投身文革的初衷是那么的单纯,那么的简单而结局却是那么的悲惨、无奈。

他们被他们追寻的理想抛弃;被他们为之书写的历史忘却;被他们用热血捍卫的主义冰冻……。他们应该被记上一笔,实事求是的一笔,哪怕是民间的。不要忘了,他们曾经和我们一样是一条鲜活的生命。

安妮于2007年8月


推荐阅读相关文章

(奥克兰)穆迅: 阳光下的红卫兵雕像

 

2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