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温润如玉” 今何在

作者: (澳大利亚)郭生强博士

诗经《国风·秦风·小戎》里有言念君子,温其如玉。战国·楚宋玉《神女赋》中:貌丰盈以庄姝兮,苞温润之玉颜。这里温润如玉指的是容颜,但作为成语主要还是用来形容人的品性。

据考证,在被确认为夏代中晚期都城遗址的洛阳二里头文化中,有“玉”字,与“王”字通用;到了战国时期,“玉”字去掉点,成为“王”字,也许是寓意帝王应有玉石般光洁无暇的人品。

说来也巧,英文“candidate ”(候选人) 这一词汇的头四个字母“cand”是拉丁词根,意思是发光,白亮的意思,di、ate是双重后缀,意思是“看起来像是……的”;在古罗马时代,候选人身穿白色服饰以象征自己品德清白无瑕。

古代中国有一种内圣外王的说法,内在追求一种高尚道德、外在追求一种美好气质,是一种德如行云流水、道光耀大地,而不是地痞流氓式的称王称霸;《周礼·大宗伯》有 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的记载。

公元550年,北朝的东魏大将军高洋逼迫东魏孝静帝元善见退位,随后自己登基建立了北齐王朝。据唐朝李百药在《北齐书·元景安传》记载,高洋对前朝大臣十分残暴,于是部分皇亲国戚迫不得已,纷纷改姓,但是有一位元景皓先生不肯改姓,他说:“岂得弃本宗,逐他姓?大丈夫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第二天,元景安把堂弟的这番话告诉了高洋,高洋立即将元景皓斩首。高洋也于数月后病死。十八年后,北齐宣告灭亡。

中国古代仁人君子崇尚的是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现在实用主义者信奉的则是宁为瓦全、不为玉碎;反应在人的神态上是一种玉文化下的玉气质和一种非玉文化下的猥琐气质。

我曾经对比海外华人、港澳台华人与一些大陆中国人的面相,那些海外生活十几年之久的,大都神态清朗、眼神柔和一些。而后者,似乎挣扎在极端精神化或极端物化之间,也就是处在一个玉化、一个瓦化二选一之间,难以有内心的恬静与温婉如玉的神态。

不知道为什么改革开放近三四十年来,一些国人虽然红光满脸,营养过剩,但不是体态臃肿,就是神色猥琐或是张狂,看起来不像善茬。如果说相由心生,是不是这一代人所处的环境恶化、内心恶化使然?

当今社会蛮力不占优势,然而男子似乎比女人更加物化;温润如玉的谦谦君子实为罕见。

近百多年来,从晚清、民国到新中国前后两个近四十年,大清末期虽然一股贫穷愚昧扑面而来,但当时的一些读书人达官贵人还是有股气质的。民国时候的许多书生、学者、甚至官人、军人、商人,亦给人如浴春风之感。新中国前三十年很多群体照片,不少面部也是单纯柔和的,但之后的三四十年,似乎獐头鼠目的居多。

搞市场经济赚钱,也不至于要弄到灰头土脸吧?

腹有诗书气自华,多些温润如玉、多些谦卑、谦让、谦和,力求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和谐;同时,又维护机会均等、诚信契约精神和法治规范,坚守诚信,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二者结合起来,则可能商务机会多些、商务成本低些、信誉品牌也会更好些吧!当然,要做到这一切,离不开鼓励人向善的社会环境。


(2021年12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