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方明博士:大阅兵不是耀武扬威
|9月3日上午参加观礼活动的察哈尔学会主席韩方明博士与中国佛协会长学诚法师在登上观礼台前合影
最近,在几个外交或学术场合,总有外国的朋友和我谈起今天的大阅兵,其中不乏猜疑和忧虑者。
这也难怪,作为经济上的大国,中国已具备了世界级的政治影响力,阅兵一事难免引发各种解读。在中国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在亚洲尚存不稳定因素的影响下,对于中国阅兵存在不当解读、过度解读和阴谋论解读三种类型。
不当解读,是把中国阅兵当做秀肌肉。持这种论调的人,认为中国在咄咄逼人地展示武力。其实,这样说显然是对中国认知不足。阅兵,与其说是对外秀肌肉,不如说是对内示团结。几代中国领导人都曾阅兵,今日中国军队在反腐后面貌一新,以昂扬的姿态接受领导人的检阅,所展示的是积极、团结、进取的新一代中国军人气象,这种形式上的展示也是东方传统政治文化的一贯做法,并非简单地秀肌肉。中国近年饱受中国威胁论之苦,无意借阅兵展示力量。
过度解读,是把中国阅兵当做对付日本的牌。从表面看似乎有道理,因为这是以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为基调的阅兵,难免给人针对日本的感觉。其实不然,中国这次纪念,是为了纪念胜利,以胜利精神昭示国人。过去的中国因落后失去自信,对胜利精神的宣扬大为不足。中国这么做,是以自我意识为立足点,而不是为了仇日或反日,否则,中国也不会向安倍首相发出邀请。当然,安倍不能出现在观礼台上,日本失去了一次真诚面对历史的机会,这实为日本的遗憾。
阴谋论解读则五花八门,有人认为这是中国和西方的对抗,有人认为这是中国要独霸亚洲的体现,总之,这种观点继承了中国威胁论的论调,充满了“国强必霸”的刻板思维方式,不够客观也不够理性。
与上述战争、武力、仇恨、霸权的论调相反,中国阅兵,一切是为了和平。
从历史的角度看,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落后就要挨打的基因已经渗透到了中国人的内心深处,对于富国强兵的追求是每一届政府的目标,通过阅兵检阅部队的战斗力和忠诚度,也是必要的做法。经历过一战和二战梦魇的欧美国家,大可以站在所谓“民主国家不阅兵”的道德高地上批评中国,然而,他们应该尊重一个国家适度发展自身力量的正当需求。阅兵以及部队的发展,就是在历史教训下的反应,是对自身强大才可以保家卫国、维护和平的深刻认知。
从现实的角度看,落后就压挨打不等于强大就要打人。当今世界,美国军事力量一家独大,日本通过日美同盟和对安保法案的修改,可以在全球范围内部署军力,中国作为发展中大国,当然需要与之配套的军事力量。但中国各界都有一个共识,中国和美国、日本开战是不可想象的事,中国不会重复以往霸权国家的路径,中国陆军任务是保家卫国,维护核心利益,海军执行近海防御、远海护卫的策略。邓小平曾提出和平和发展是两大主题,中国人至今还坚守并深信,只有和平稳定的国内外环境才能促进发展,通过发展让民众有更幸福的生活才是根本所在,军队是这一目标的守护者,阅兵则是检阅部队守护国家安全的能力。
从理论和文化的角度讲,中国是受儒家思想浸淫数千年的国度,中国文化讲究和为贵,讲究君子和而不同,即便是军事层面,也讲究的是不战而屈人之兵,而不是像美国一样的“先发制人”。中国汉字里面的“武”,由戈和止组成,乃制止兵戈之意。制止兵戈,当然不能靠乞求,不能靠纳贡,而是要靠自身的实力。阅兵,则是对部队实力的检阅。
历史上看,中华民族和中国并没有侵略扩张的基因和传统,也没有主动武力威胁邻居的过往不良记录。今天的中国军队只是这个国家稳定和发展的维护者,是和平的守护者,而这次阅兵正是对中国军队维护和平能力的检阅。坐在观礼台上,此刻笔者最大的感受是:这不过是一场胜利日的纪念活动,真的没必要对此做出过度的解读。大阅兵绝不是耀武扬威。
(作者是中国全国政协外委会副主任、外交与国际关系智库察哈尔学会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