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高考满分作文《生活在树上》:你看得懂吗?
|浙江省2020年高考出了一篇满分作文。浙江省高考作文阅卷大组教授点评文章称“老到和晦涩同在,思维的深刻与稳当俱备。”
这篇作文公布后引发热议。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理事长熊丙奇向中国的澎湃新闻表示,好的作文本来就该个性化表达,不是千篇一律。大家不能用一个标准要求所有作文。这篇文章得到高分,主要是其思想性和严密的逻辑,也确实也存在比较晦涩的问题。
熊丙奇同时表示,评价作文是教育领域的专业事务,网友并非都具有这样的专业水平。因此还是要看专业教师对此的评价。每年都有网友对高考作文的吐槽,但不少吐槽并不专业。
附:浙江卷2020作文题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坐标,也有对未来的美好期望。家庭可能对我们有不同的预期,社会也可能会赋予我们别样的角色。在不断变化的现实生活中,个人与家庭、社会之间的落差或错位难免会产生。对此,你有怎样的体验与思考?写一篇文章,谈谈自己的看法。【注意】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不得少于800字。不得抄袭、套作。
生活在树上
现代社会以海德格尔的一句“一切实践传统都已经瓦解完了”为嚆矢。滥觞于家庭与社会传统的期望正失去它们的借鉴意义。但面对看似无垠的未来天空,我想循卡尔维诺“树上的男爵”的生活好过过早地振翮。
我们怀揣热忱的灵魂天然被赋予对超越性的追求,不屑于古旧坐标的约束,钟情于在别处的芬芳。但当这种期望流于对过去观念不假思索的批判,乃至走向虚无与达达主义时,便值得警惕了。与秩序的落差、错位向来不能为越矩的行为张本。而纵然我们已有翔实的蓝图,仍不能自持已在浪潮之巅立下了自己的沉锚。
“我的生活故事始终内嵌在那些我由之获得自身身份共同体的故事之中。”麦金太尔之言可谓切中了肯綮。人的社会性是不可祓除的,而我们欲上青云也无时无刻不在因风借力。社会与家庭暂且被我们把握为一个薄脊的符号客体,一定程度上是因为我们尚缺乏体验与阅历去支撑自己的认知。而这种偏见的傲慢更远在知性的傲慢之上。
在孜孜矻矻以求生活意义的道路上,对自己的期望本就是在与家庭与社会对接中塑型的动态过程。而我们的底料便是对不同生活方式、不同角色的觉感与体认。生活在树上的柯希莫为强盗送书,兴修水利,又维系自己的爱情。他的生活观念是厚实的,也是实践的。倘若我们在对过往借韦伯之言“祓魅”后,又对不断膨胀的自我进行“赋魅”,那么在丢失外界预期的同时,未尝也不是丢了自我。
毫无疑问,从家庭与社会角度一觇的自我有偏狭过时的成分。但我们所应摒弃的不是对此的批判,而是其批判的廉价,其对批判投诚中的反智倾向。在尼采的观念中,如果在成为狮子与孩子之前,略去了像骆驼一样背负前人遗产的过程,那其“永远重复”洵不能成立。何况当矿工诗人陈年喜顺从编辑的意愿,选择写迎合读者的都市小说,将他十六年的地底生涯降格为桥段素材时,我们没资格斥之以媚俗。
蓝图上的落差终归只是理念上的区分,在实践场域的分野也未必明晰。
譬如当我们追寻心之所向时,在途中涉足权力的玉墀,这究竟是伴随着期望的泯灭还是期望的达成?在我们塑造生活的同时,生活也在浇铸我们。既不可否认原生的家庭性与社会性,又承认自己的图景有轻狂的失真,不妨让体验走在言语之前。用不被禁锢的头脑去体味切斯瓦夫·米沃什的大海与风帆,并效维特根斯坦之言,对无法言说之事保持沉默。
用在树上的生活方式体现个体的超越性,保持婞直却又不拘泥于所谓“遗世独立”的单向度形象。这便是卡尔维诺为我们提供的理想期望范式。生活在树上——始终热爱大地——升上天空。
国内专家评点:
点评人: 陈建新,浙江大学副教授,浙江省高考作文阅卷大组组长
在我几十年的高考作文阅卷生涯中,这是一篇极少能碰到的考场作文。它的文字的老到和晦涩同在,思维的深刻与稳当俱备。看第一遍,感觉不像是一个高三学生写的考场作文,然而,细读后你会发现,它的每一句话都围绕着个人的人生理想和家庭社会的期待之间的落差和错位论说,文章从头到尾逻辑严谨,说理到位,没有多余的废话,所有的引证也并非为了充门面或填充字数,而本届高考,用这样的方式引证各种名人名言的作文太多了。
当然,这样的文字,较易令人看不懂,所以第一位阅卷老师只给了39分,但后面两位老师都给了55分的高分,说明我们的阅卷老师还是能识别作文的好坏的。作文审查组老师认真细读这篇作文,一致给出高评。
我们认为,把此文打成满分,不仅是给予这篇作文恰如其分的分数,也是展现浙江高三学生的作文水准。然而,要写成这样,需要考生阅读大量书籍,而非背诵几条名人名言就行的。而文字的表达如此学术化,也不是一般高中学生能做到的。当然,其中的晦涩也不希望同学们模仿。
海外华人点评
点评人:Cindy
现在的高中生真是太厉害了,真是没读懂 。
点评人: 王小姐
文章,不是日记,是要有读者,要能引发读者共鸣。那么,一篇文章首要的就是能让读者读得懂,读得进去。从这一点来说,这篇文章是不及格的。
点评人:三木
这叫做装腔作势,诘屈聱牙,不好好说人话。
我看了三遍才明白他的确是在如何围绕主题用词造句。而且他语言中用的字词偏僻,典故/故事案例,并非被这个时代受众了解,如果没有网络搜索,也摸不准他是否引例恰当。
点评人:马丁
做为高考的作文是挺好的,因为高考作文的阅读对象和目的和其它文章的阅读对象和目的是不一样的。满分只是体现了老师的偏好了。
说高考作文阅读对象和普通文章不同不是说要取悦阅卷老师,而是说阅卷老师是比其他人更能看懂那些生僻晦涩的用语。生僻词汇超出了课本的范围,也说明这个考生是有大量的课外阅读,这也是学好语文所需要的。
高考就是一个需要卖弄知识的场合,此时不卖弄更待何时?有可能错过了就永远不会再有机会了。至于八股文和中国的教育制度能否培养选拔出人才,我觉得是可以的,这些本来就是统治者为选拔他们想要的人才量身打造的制度。
点评人:鹦鹉
“这篇作文让人想起《平安经》和外交思想“超越三百年西方理论”等等,在一代代强力洗脑后,中国人退化到话都说不好了。”
点评人: Bernny
我首先是看不懂他说的话,其次是觉得用这样的方式说话的人脑子不好使。所以也没法看下去。
点评人:黑暗星星
为啥要生活在树上?我们人类花了几百万年进化时间,才从树上下来。昨又回去了?
点评人:三木
其实他说的道理很简单:就是应该在家庭角色与社会角色之间,取得平衡,既不能只挂在天上,也不能只躺在地下,而应该活在树上,上可及天,下可触地 。
典故与引例本来就偏僻,再加上语言的类比隐喻修辞手法,所以就很难一读就懂。
点评人: 新西兰风之都
我认为这篇文章就是一种哗众取宠,卖弄,掉书袋。如果言之有物,可以容忍。 言之无物的话,就是文字垃圾。
说句不客气的话,国内的语文体系,教不出好学生。好苗子,都能毁了。从初中到高中,唯一能让我发下来课本就迫不及待地看一遍的,只有语文书。但是,语文又是我最讨厌听的课,我宁可听数学,物理,再枯燥,也比语文有意思。
点评人: 小林
文学不说,那篇作文哲学上错误太多了。
第一句就错了, 而且还错的比较浅显吧……我这种看过一些哲学史皮毛的人都知道海德格尔肯定不是现代性的嚆矢……
引用的尼采也肯定是用错了,尼采是反对骆驼形态的。
点评人:小美
语言的魅力是感染读者, 这篇文章没有做到, 哲学的魅力是表达思想, 引起共鸣, 这篇作文也没有做到, 连语言的基本沟通功能都丧失了.。
点评人:友君
作为一个高中生,若此文真是他写的,在考场上紧张的有限的时间里写出来,也难能可贵。至少可以说明一点,该考生阅读量大,就是一般语文老师也没法比的。
点评人:墙头草
限时的命题作文,有特定的评分标准,通俗易懂本就不是必然选项。
阅卷老师们愿意多读几遍,说明很有可取之处,给个满分。
现代社会的一篇高考作文而已,拿了满分也不一定有多好的高考成绩。何况上了大学后也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有些同胞还是不自觉的把高考作文映射古时的科举考试,把期待拔得太高。
点评人:三木
关于高考作文,每年都有奇文出现,并被炒作一番。
不是说高中生就写不出高水平的文章,而是在30-40分钟的时间里,即兴发挥写出一篇超出时代用语与想象力的命题作文,这比古人七步成诗难多了。
我觉得绝大多数人都是常人,不能偏离常识去思考判断问题。
高考作文,考生写出的文字不但要切题,思维逻辑论证清晰,还要例证到位,用词准确,段落字数收放自如。达到这些要求,就已经是满分了。如果还来一个“用词生僻,但十分准确”,“典故偏僻,但引用恰到好处”,或者全文用经典半文言文写成,(有一年高考奇文就是如此),我觉得对于一个高中考生来说,这是有点不可想象了。
点评人:AAA Driving School
这是一个没有真本事和真学问,极力把读过的几本书都掉书袋卖弄出来的人,表达极不清晰准确,引用和旁证也非常牵强附会。这篇文章能得高分,只能说明我们的教育太成问题,我们的老师和教育工作者也太不自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