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廉短评】宗教、信仰与孔孟之道

作者: (奥克兰) William

宗教是用上帝,菩萨,真主等概念包装的一套伦理价值体系,它要处理三个问题,前世今生和来世。

信仰是人们对一个人物、事物或观念的敬仰和坚信,它的对象不一定是超自然的。例如普世价值就是一种信仰,共产主义也是一种信仰,它们都不是超自然的。

中国传统文化里当然有信仰,那就是孔孟之道,只是缺了神学的包装。



孔孟之道的核心

孔孟之道的核心概念就是:人与人之间是不平等的,这是天理,实际上这也没啥错,动物世界从来就是不平等的,平等是人类特有的概念,而且是近代西方哲人从基督教的人道主义那里发展出来的。

根据这个核心概念,我们的老祖宗设计了一个金字塔的社会结构,每个人在这个金字塔结构里都有自己的位置,衣分五色,食分三等,每个人安分守己,这样社会就和谐了,孔老二把这段话归结为四个字:克己复礼。

春秋时代,礼制崩坏,造成了社会大混乱,孔老二认识不到这实际上是社会转型升级所造成的混乱,周礼已经不适合继续用来管制社会了,但是孔老二脑子一根筋,念兹在兹的就是:回到过去。以为“回到过去”,当前的一切社会问题就解决了,所以他从来没有想到要设计一套新的社会制度来适应社会的发展。

古代各个朝代基本上都是靠武力建立起来的,但维持并不全靠武力,平日里的统治,基本上是靠“心治”,就是用意识形态给老百姓洗脑,让老百姓相信,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那一套是天理。


三木

在我看来,信仰、道德、法律的关系是这样的:

信仰是精神与灵性的最高点、或说是最基础原点(corner stone)。

伦理道德价值体系,不是信仰。道德伦理,是信仰之下衍生出来的社会行为规范。

道德伦理行为规范,用文字写下来,靠国家强制力推行,就成为法律。

路博士

信仰涵盖且大于宗教的范畴,宗教有超人世和超自然的因素,还有“不超”的信仰如儒道、自由或平等。

道德伦理涵盖且大于信仰的范畴,包括文化、习俗和集体潜意识等等。

法律不是伦理、信仰和宗教的直接衍生,而是通过个人与社会作为中介产生间接影响;文明社会的法律是个人自由与社会公正博弈的结果。

Bernny

William关于孔孟之道的说法,大概是对孔子思想的误解或是接受了2000年统治者对儒学的有意曲解而得到的结论。

论语中有“子路问事君,子曰:“勿欺也,而犯之。””很鲜明地说明了孔子的态度。他反对的是瞒骗君主,在君主有错的时候作为君子必须直言相谏。又有子曰:“当仁不让于师。”纵观孔子的言说,确有遵从礼教的说法,但这是建立在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基础上的,也就是每个人都在做自己当做之事的时候,在对待具体的个案,子曰:“以德报德,以直报怨”

另外,儒学的真谛,在于诚心正意,止于至善,通过认识自己,提高自己的修养,行大道而致大同。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