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意外重提G2(中美共治):北京的福音、习的外交胜利
作者:Michael (Jinghan) Zeng / 毛传媒编译
2025年10月30日,美国总统唐纳德·特朗普和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韩国举行了一场备受瞩目的会晤。在会谈开始前,特朗普在社交媒体平台Truth Social上发帖称:“G2即将召开!” 这句看似随意的话并没有引发太多关注,世人聚焦在美中两国领导人究竟达成了什么具体协议、到底是谁是赢家、谁是输家。
–

–
不过,总部设在华盛顿的国际事务媒体《外交家》(The Diplomat)10月31日发表了Michael Zeng 的一篇文章 – 《特朗普与习唤醒“G2”幽灵》。文章分析了G2(中美共同治理全球事务)概念的由来、为何当年中美两国都对此不感兴趣、以及特朗普重提这一话题究竟预示着什么。
文章认为,特朗普重提”G2“这一概念本身,是习近平在此次中美领袖会晤中所获得的外交胜利。
以下是毛传媒对《外交家》这篇文章的全文翻译。 – 编辑

特朗普与习唤醒“G2”幽灵
作者: Michael (Jinghan) Zeng
–
一句看似随意的言论,却承载着沉重的历史意义。它预示着一个曾被中美两国提出又否决的想法 — 由中国与美国组成的“二国集团”(G-2)共同管理全球事务 – 正在回归,至少在话语层面 。
G2概念的形成历程颇不寻常。它最初出现在2008年金融危机最严重时期。当时,美国和欧洲的决策者急于稳住局面,呼吁北京承在救全球经济方面承担更大的责任。由于美国金融体系陷入动荡,只有中国拥有足够的资源来起到制衡作用。
一些美国学者和官员于是提出了“G2”的概念:即华盛顿和北京共同维护全球经济和政治秩序。这一概念意味着,只有中美这两个大国才能稳定金融体系并共同治理全球事务。
然而,中国对此并不感兴趣。当时的北京奉行“韬光养晦”原则,对全球领导地位持谨慎态度。中国政府彼时的关注点仍然集中在国内:保持快速发展、维护社会稳定、避免承担沉重的外部世界义务。
时任总理温家宝对中美共治明确表达了反对意见。
温家宝在2009年表示:“有人说世界事务将由中国和美国一手包办。我认为这种观点毫无根据,是错误的。”
“几个国家或几个大国不可能解决所有全球问题。多极化和多边主义才是大势所趋,也是人民的意愿,” 温家宝说。
对北京而言,接受G2的标签会带来战略过度曝光的风险,与其谨慎的外交本能相悖。华盛顿方面,出于不同的原因也在犹豫不决,因为担心将中国视为平等伙伴可能会使其全球地位提升得过快。因此,G-2” 更像是西方的一种想象,而非中美之间真正的共同目标。
然而,这一局面在习近平上台后发生了变化。自2012年执政以来,习近平逐渐淡化甚至抛弃了邓小平“韬光养晦”的告诫。他所展现的中国,不再满足于做规则的接受者,而是积极寻求参与、甚至塑造全球治理体系。
习提出的所谓“新型大国关系”本质上就是一种与G-2类似的中国版构想。这一概念主张:中美应平等相处,不发生冲突对抗,并共同维护国际秩序的稳定。正如我与沙恩·布雷斯林(Shaun Breslin)所指出的,这实际上是一种带有“中国特色的G-2”。
到了2010年代末,所谓“G2”的概念似乎已经过时。在特朗普的第一任总统任期内,美中关系迅速恶化,并在拜登执政时期进一步恶化。美国将中国视为其主要战略竞争对手,限制技术流动,加强在亚洲的联盟,警惕北京的野心,并对之发出警告。
北京方面则选择继续推进“一带一路”倡议、深化与俄罗斯的关系,并大力宣传自身的全球倡议,例如全球发展倡议和全球安全倡议。双方的互不信任成为主导氛围。两国非但没有走向共同管理全球事务,反而看似陷入了一场长期且难以调和的竞争。
在此背景下,特朗普在2025年重提“G2”(中美共治世界)的概念显得尤为引人注目。再次当选总统后,特朗普从未掩饰其重交易、讲利益的本能。他把与习近平的会晤称为一次 “G2” 会面,至少意味着他承认中国是一个与美国平起平坐的对手或伙伴。
这其实表明了一种愿望——尽管这种意愿目前较为模糊——即特朗普希望建立一种由华盛顿与北京共同管理世界事务的双边安排。对北京来说,这无疑是让习近平的福音。不同于 2008 年时中国对全球领导角色的回避,如今的习近平正在主动拥抱全球领导地位。
然而,2025年的形势使得“G2”构想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复杂。这是因为权力平衡已经发生变化,中国的经济规模和科技水平远超最初提出这一概念时,其军事现代化进程也显著缩小了与美国方面的差距。同时,美国国内的分裂在日益加剧,两党的共识仍然将中国视为威胁而非合作伙伴。
特朗普提出的“G2”构想并不代表华盛顿的整体立场,它反映的是特朗普的政治本能,而这种本能或许不会在他卸任后继续存在。
与此同时,世界本身也发生了变化。曾经的愿景——多极化——如今已成为现实。欧盟、印度以及从巴西到土耳其等众多中等强国都在寻求国际承认。在如今这个更加分散的全球秩序中,华盛顿和北京的双头垄断格局似乎不再那么现实。
这是否意味着特朗普的“G2”言论毫无意义?并非如此。在外交领域,言辞至关重要。
重提“G2”,特朗普象征性地打开了一扇大门,以一种此前美国领导人所回避的方式,承认了北京与华盛顿的对等地位。对习近平而言,仅这一点就是一场外交胜利;因其强化了这样一种叙事:中国终于与美国平起平坐,获得了对等的大国地位。
然而,对华盛顿的盟友来说,这一信号可能令人不安。像日本和韩国这样的亚洲伙伴,以及那些本就对美国可靠性持谨慎态度的欧洲盟友,可能会担心在双边共治中,他们的声音会被边缘化。
对华盛顿的批评者来说,特朗普关于“G2”的措辞可能被视为一种危险的让步;而对北京而言,这或许会助长其野心,却无需做出相应的妥协。
因此,特朗普与习近平的会晤重新唤起了一个在中美关系中徘徊近二十年的“幽灵”概念。从金融危机时期萌芽,到温家宝的否决,再到习近平的重新包装,直至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似乎销声匿迹,“G2”长期以来一直是中美双方寻求维系这一全球最重要关系框架的尝试的象征。
曾被视为不切实际的 “G2” 概念如今重新回到了人们的视野中,它的回归凸显了中美关系的悖论:双方既是竞争对手,又无法摆脱潜在伙伴关系的引力。
全世界都在密切关注,并提出疑问:这个“G2”的幽灵,究竟是华丽辞藻,还是全球秩序重塑的早期信号?
(翻译自 The Diploamat,原文作者 Michael (Jinghan) Zeng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