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志】如何对付熊孩子?要不要让他们独自去个角落思过?
|如何对付熊孩子?
要不要让他们独自去个角落思过?
作者: 宏志
小孩子都会犯错,对犯错的孩子家长如何管教,这也是门学问。
在澳大利亚和新西兰,洋人家长习惯让犯错的孩子去“Naughty Corner” (顽皮角)思过。对这个做法,有人赞同也有人批评。今天,就同大家聊下“顽皮角”对孩子们的正面和负面影响。
“Naughty Corner”是西方家教中经常使用的管教手段,又称为“Time Out”。澳大利亚一个叫“kidspot”的网站是这样介绍的:在孩子做了违背家长与他/她预先约定的规则时,家长会叫孩子去一个安静的没有打扰的空间(可以是他/她自己的房间,或者是一个没有任何玩具或乐趣的角落 –‘顽皮角’的名字由此而来),让孩子安静地呆一会儿,思考一下自己做错了什么。
在“顽皮角”思过的孩子(网络图片)
让犯错的孩子到这样的“顽皮角”,是希望孩子通过反思产生悔改之意,以后不会再重复违规行为。
在澳大利亚和西方很多国家,这个手段是最广泛使用的,因为法律是不允许对孩子体罚的,例如在新西兰有“反掌掴法”,家长打孩子是违法的。
在新西兰,这样打孩子可能会吃官司 (网络图片)
心理学家和很多家教专家声称,Time Out 是最有效的管教手段。 但澳洲的kidspot 的网站上的一篇文章对此提出了质疑。
这篇文章的观点是,让犯错的孩子去“顽皮角”给孩子的暗示是“父母的爱是有条件的”,因此有很大负面作用。
kidspot 的网站文章说,有条件的爱会造成小孩子焦虑; 孩子们会害怕,担心如果不遵从家长的意愿,家长就不爱他们了。再小些年龄的孩子(比如3岁以前)会担心家长会离开她/她。这种担心恰恰是孩子最需要家长的时候产生的,因此会在家长和孩子之间竖起一个“楔子”。
另外,Time Out 的手段也会让孩子感到,他们的情绪和行为是家长不能接受的。
文章指出,让孩子知道他/她的违规行为家长不能接受是合理的,但是孩子的情绪是真实存在的,不应忽视。尽管孩子的情绪在家长的眼里不该有, 但这个情绪恰恰是家长应该遵重的。
从心理学来说,情绪是需要引导的。 强迫的Tme Out并不是帮助孩子规范他们自己的情绪的有效办法,作用经常是相反的。
说到底,强迫的Tme Out 是家长在行使自己家长的权力;家长对孩子行为
的判断,是建立在权力基础上的。
这个判断可能不是基于父母和孩子预先预定的规则,而是取决于家长做判断时所掌握的信息(这个信息也许是不对称的,不全面的),甚至是家长自己的情绪的结果。
在中国的家教文化里,我们也有类似的手段,比如关黑屋子,罚站等。不清楚国内是否有对罚站的惩罚效果或者潜在的心理副作用进行研究。
“顽皮角”思过的孩子(网络图片)
不过根据Kidspot的文章,Time Out的负作用在澳大利亚已经被充分揭示出来了。
例如,孩子会失去安全感和被爱的感觉,会变得更机械的听话,会有无助感。 有的研究甚至指出,Time Out比体罚对心理的影响更大:因为一般来说体罚很快,而Time Out 持续时间更长。
更严重的结果是,被强制Time Out,会让孩子觉得“权力”会解决问题,因此,他们将来在遇到冲突时更愿意寻求权力来解决问题。
(网络图片)
不适当运用Time Out, 可能让孩子体会到的更是被剥夺自由的滋味,而不是反思自己的违规行为。
那什么样的Time Out(让孩子去顽皮角)会有正面效果呢?结合文章的观点,我说一下个人的理解:
1.任何Time Out 或者去顽皮角的手段应该是基于事先与孩子约定的违规行为,而不是家长心血来潮的突然提出的规矩。这也是“契约”精神的体现。在让教孩子去“顽皮角”时,父母是行使一个规矩执行者和监督者的职责。也就是说:规矩是最主要的,父母的权力是次要的。
2.在叫孩子去顽皮角的时候,先要强调事先讨论的规则,例如我们已经约定如果不能在规定时间内吃完饭,就要有10分钟的 Time Out (去顽皮角)。实际上这个沟通是在培养孩子的逻辑分析能力,促进孩子接受和遵守规矩的逻辑。“你违规了,因此去顽皮角;守规,就不会Time Out ”;因果关系非常清楚。
3.对孩子表达同情心。例如告诉孩子说:“我知道在规定时间内把饭吃完对你现在来说是很难的事情,爸妈小时候也是这样的。”
4.正面教育。 在表达同情后,强调“因为它(遵守规则,比如吃饭时不玩)是个很难的事情,我们才要努力啊”。可以适当说,“你上次吃饭时就很快啊。相信你下次会很棒的。”
5.让孩子信服。 尽量不要强制孩子去顽皮角。 如果孩子没有理解为什么Time Out (去顽皮角),强制他们去也不会有什么好的正面效果。如果把规则讲清楚了,而且坚决执行规则,同时对孩子表达爱与信心,回顾一下他/他曾经做的很棒的时刻,孩子会对违反的规则和违规的后果有更深刻的认识,这样的Time Out 就会有更好的效果。
结 论
任何一个具体的家教行为,比如Time Out 或去顽皮角,都是短期的手段,真正长期起作用的是短期手段背后的规则和价值观。如果孩子理解了这些规则(比如吃饭时要专心)和背后的价值观(对自己负责,对家人尊重),那家教的长期目标就实现了。
真正对孩子的影响不是家长的权力,因为这个权力会随着孩子的日渐成长(包括经济、思想和人格上的独立)而越来越弱),真正对孩子有影响的是家长和孩子之间的互信、互爱的关系。
也许有家长和家教专家不认同我的观点,他们会说“孩子一定要严加管教”。 我同意孩子是需要家长管教的,但家长最好的管教-对孩子产生最好的影响-来源于相互尊重的关系,来源于一个情感安全的家庭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