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过光辉歳月 香港霓虹灯闪烁不再

霓虹灯曾是香港一道独特的风景线,象征“东方之珠”的芳华绝代。然而如今,霓虹灯日渐暗淡,成为了一代香港人的集体回忆。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电视尚未普及,一个大大的醒目招牌,无疑是最吸引眼球的宣传媒体 (网络图片)

华灯初上,五光十色、纵横交错的霓虹灯招牌在各大街道上闪耀登场,如星罗棋布,映衬着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东方之珠”的繁华与昌盛,构成香港一道独特的风景,也是不少电影里的香港风貌及历史印记。比如,导演王家卫《重庆森林》穿越霓虹灯海,展现出小城之惊艳与迷离;八十年代英雄及黑帮题材的电影,两派人在追逐厮杀,水漥倒影,尽是一幅幅霓虹灯反照。

然而踏入千禧年,随着LED 灯的日渐流行普及以及香港建筑条例的规例修定,霓虹招牌相继拆除,霓虹灯成了一代香港人的集体回忆。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当电视机还未普及,一个大大的醒目招牌,无疑是一个最佳吸引眼球的宣传媒体。 商人不惜工本,甚至找著名书法家,写出秀丽端正字体,然后再交由霓虹灯师傅,照字体把光管屈成不同形状的招牌。

单是一条弥敦道,上千的霓虹招牌照亮了整条街道,以五光十色传递着各种讯息。 不同行业,有不同行业的霓虹招牌特色,各自精彩;酒楼食肆通常以楷书字体,配以鸡丶海鲜丶茶杯为图象,光管颜色以红丶黄丶蓝绿来增加食欲;银行丶保险丶学校以蓝丶白光管显穏重;这个时候,催生了一大批设计独特,充满艺术气息的霓虹灯牌 ,古典书画艺术融入现代广告技术,在霓虹灯牌上得到完美结合。

最为经典传神的设计要数香港典当铺(俗称大押)的标志:一只蝙蝠衔着一枚铜钱,铜钱代表财富,而蝙蝠则是取”福”的谐音,象征”财福双全”。 直到今天,旧区仍然有不少大押铺,伴随的招牌抵挡了几十年的风雨,不屈不挠的支撑着。

香港典当铺(俗称大押)的标志:一只蝙蝠衔着一枚铜钱(网络图片)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可谓香港最繁荣富庶的岁月,油麻地丶尖沙咀丶旺角、铜锣湾等一带娱乐场所丶夜总会丶麻雀玩乐的霓虹灯招牌比比皆是,鲜艳夺目,衬托出纸醉金迷、灯红酒绿的繁荣景象。

黄金年代

52岁的霓虹灯师傅胡智楷,拥有30多年造霓虹灯经验,是香港目前仅剩的几位数字霓虹灯师傅之一。 80年初,他由霓虹灯装嵌师傅的爸爸带入行,赶上霓虹灯最辉煌的时代。 他表示,原来打算只是做暑假工,没想到一做便到现在, 也许是注定的缘份吧。

胡智楷三十多年制作过大大小小的霓虹招牌,照亮着整个维多利亚海港。 由学习屈光管、驳电极、抽真空等工序,由暑期工做到学徒,大约四年间。 及后,他便与师兄弟自立门户开工场。

52岁的霓虹灯师傅胡智楷 (网络图片)

80年代香港经济繁荣畅旺,各行各业欣欣向荣,也是霓虹招牌的黄金岁月。 胡智楷告诉德国之声,那时候,懂传屈曲光管的师傅不多,只有20多名,而单子多得应接不暇,高峯期月入4万元,那时候一个银行职员还是领着数千元工资,行家们更可养活一家,送孩子出国念书。 胡智楷表示,除了广告招牌,不少舞台背景也会用上霓虹灯,”当时红磡体育馆几乎每晚也有演唱会,都会用上霓虹灯,名符其实今夜星光灿烂。”

每年一踏入十月,便是生意高峯期。一来是要赶上12月的大型圣诞及新年灯饰,每逢此时,大小商场及高楼建筑都会装上不同设计的霓虹灯饰,尉为奇观;二是不少商铺趁着新年前维修招牌或新开张,令生意红火。

霓虹灯招牌日渐式微

二千年后,时代开始易转,随制作工序北移、LED灯兴起,以及屋宇署加强规管招牌安全,霓虹灯招牌日渐式微,现时行内只余下7、8位熟手师傅。 然而,因为单子太少,大家都不能把它当全职,包括胡智楷自已,白天他到LED 工程公司上班,下班后他回到工作室,沉醉在它的作品上。

尽管生意被LED 抢去不少,然而胡智楷仍然公道的评价,霓虹灯与LED 两者各有优劣。 胡欣赏LED灯广告牌比较有弹性,随时转换花様,如分时段改变字样;霓虹灯光源则较柔和,屈曲的光管亦散发出一股浪漫的艺术情怀。

面对时势的易转,胡智楷沉实而淡然面对,”时代需要进步的,新旧交替也很自然。”他淡淡地回答,与制作光管时的需要的沉实态度一脉相承。他指出,现在几乎没有大型霓虹招牌的单子,反而以一些室内装饰布置为主;因此,胡智楷转易制作一些立体小型灯饰,或为霓虹灯加入艺术元素,突破招牌平面的框架。

事实上,立体霓虹灯更考工夫,胡智楷解释道: 因为立体时要多方面考虑,包括灯管的支撑力、线条处理,以及如何收藏电极灯头至不显眼地方。 此外,他亦构思动态的霓虹灯饰,如连接机械部件,做到左右摇摆的效果,期盼新的点子能吸引更多客人,为香港再”发光发亮”。

(德国之声中文网)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