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幅名画随便怎样解读都行吗?

对艺术品我们真的能随意解读吗?本周波兰街头针对禁止任何情况下(即使危及母亲的生命)堕胎的立法提案的一次抗议游行中,蒙娜丽莎也客串参加。这就引发一个值得关注的文化问题:难道某些艺术作品如此具有弹性,以至于能表达我们所希望赋予它们的任何意义吗?

与举着写有“Moja macica, mój wybór”(“我的子宫我做主”)的标语牌摩肩接踵地前行的许多抗议者不同的是,一对抗议者在霏霏细雨中举着达·芬奇(da Vinci)为佛罗伦萨妇女丽莎·乔宫多(Lisa del Giocondo)所创作的著名肖像作品的复制品,它比实际尺寸还大,画中的她似乎耐心地抱起两臂,露出神秘的微笑,意味深长地表达他们的异议。

在席卷波兰全国的“黑色星期一”罢工中,华沙妇女举着《蒙娜丽莎》的复制品抗议一项全面禁止堕胎的立法提案

现在我们知道,席卷波兰全国的“黑色星期一”罢工成功说服立法者逆转,放弃了极具争议的立法提案。但抗议者滥用画作《蒙娜丽莎》表达画中人物(以及画家本人)也许从未持有的意见,这样真的好吗?从狭义历史观审视画作,很容易就会质疑以她作为某种榜样人物是否明智。

许多学者现在怀疑,在为达·芬奇做肖像画模特时,蒙娜丽莎本人可能已经怀孕。2006 年,一组研究人员利用 3D 成像技术在肖像上研究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妇女所戴的一块面纱(称为“guarnello”),它历经岁月磨砺,已薄如蝉翼。

但这幅伟大的肖像作品自创作以来,历经五百年,却超越时代,与大众的想象力巧妙地融为一体。翻阅 16 世纪佛罗伦萨的历史记录,查找当时社会对堕胎看法的证据,我们会发现,“黑色星期一”罢工的目标只不过笨拙地利用了达·芬奇的巨作短暂吸引人们的注意力——其只不过是在特点时间和特定地点,对这幅画作的一个牵强的解释(给那些热切想要知道结果的人:蒙娜丽莎或她那代人不太可能将堕胎手术视为谋杀)。

达·芬奇的《蒙娜丽莎》自创作之时起,历经 500 多年,被屡屡从不同的角度解读

据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历史教授尼古拉斯·特波斯特拉(Nicholas Terpstra)称,当时的“《佛罗伦萨法典》并未提到堕胎,当然也不会将堕胎作为谋杀罪惩处”。

本周波兰抗议者挪用“蒙娜丽莎”只不过再次证明了这幅画作所代表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坚韧意志。这幅画作能够历经被拐后幸存(它在 1911 年被盗,遗失两年之久),被屡次模仿(马塞尔·杜尚 [Marcel Duchamp] 1919 年戏谑地在蒙娜丽莎脸上贴上胡子,在画作首字母上加上“LHOOQ”,用法语读出来就是“她有个性感的屁股”),几个世纪以来被名流们反复检验,这让蒙娜丽莎的微笑成为一种神秘的绘图法,它能带我们去任何想要去的地方。

(源自BBC)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