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仲裁案:后仲裁时期的几种可能变局
|海牙国际法庭周二(7月12日)就南中国海主权争端做出仲裁之后,南海问题进入后仲裁时期。
亚太区域的国际关系随后会发生哪些变化?南中国海的主要直接利益相关方中国、菲律宾、越南等国将会做出哪些实际动作?来自亚洲的一些专家学者做出分析预测。
中国退出“海洋公约”?
根据海牙国际法庭的公告,周二做出的仲裁结果是依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公约》)。
《公约》于1982年12月在牙买加举行的第三次联合国海洋法会议最后会议上通过,1994年生效,已获150多个国家批准。中国是签署并批准“公约”的缔约国之一。
海牙国际法庭南中国海仲裁结果公布后,中国外交部发表声明称,该裁决是无效的,没有拘束力,中国不接受、不承认。中国领导人习近平当天在北京会见欧盟官员也表示,“中国不接受任何基于该仲裁裁决的主张和行动。”
中国外交部副部长刘振民在周三的记者会上表示,海牙国际法庭南海仲裁案裁决就是一张废纸。
作为缔约国的中国会不会退出《公约》?香港智明研究所研究总监许桢认为“没有必要”。
“虽然仲裁结果不符合中国利益,但中国在东海、南海等区域划出的专属经济区仍然基于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许桢接受BBC中文网采访说。
中国东盟关系
许桢认为,这场诉讼的直接利益相关方中没有赢家。因为根据判决结果,南中国海水上地貌都仅仅是礁石而没有岛屿。“不仅中国没有主权,菲律宾、越南也没有排他性权利”。
“唯一的赢家是在这一区域没有直接利益的美国,裁决结果保证了南中国海区域的自由航行权,”他认为,中国和东盟国家的关系会因为南中国海问题受损,进而影响中国雄心勃勃的海上丝绸之路战略。
中国南海研究院院长吴士存在媒体上撰文指出,中菲南海仲裁案对南海地区形势、中美关系、周边关系产生影响。具体包括:
- 中美关系可能下滑至新的临界点。美国利用仲裁裁决以政治、外交和军事手段向中国施压将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
- 日本将成为继美国之后,中国在南海面临的一个新的麻烦制造者和地缘政治对手。随着日本社会的进一步右倾化、对华战略疑虑加深和《新安保法》的生效,日本在南海问题上的角色可能发生变化,通过军事合作、提供援助、基地使用和联合军演等途径逐步扩大其在南海的军事存在。
- 中国-东盟关系将经受新的考验。东盟的“大国平衡”外交战略将会因为仲裁裁决的立场分化而受到挑战。尤其是中国和除菲律宾以外的其他声索国的双边关系将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波动,中菲关系由于菲律宾单方面提起强制仲裁程序而严重受损。
在军事方面,许桢分析称,仲裁结果可能有也可能没有约束力,因为从仲裁机构到联合国都没有措施保证判决结果得到执行。与此同时,“中国必然做出外交反制措施”,比如在海南岛附近建设航天及其他军事基地之外,进一步在南沙群岛派驻军事力量。
中国南海研究院海上丝绸之路研究所副所长林勇新则撰文称,中国东盟关系背后牵涉的是中美关系。仲裁庭裁决之后,南海军事化或将愈演愈烈。6月18日,美国海军“斯坦尼斯号”和“里根号”航空母舰已在菲律宾海上组成双航母编队并展开作战演习,旨在“威慑”中国。6月22日,美海军第三舰队派遣三艘伯克级驱逐舰支援第七舰队,正式进入南海开展军事侦察活动。未来一段时期,美国或借支持裁决之名,加快加大对南海地区的军事力量调配和部署,扩大军事活动的范围和频次。
利益新格局?
南京大学中国南海研究协同创新中心(China Center for Collaborative Studies of the South China Sea)主任朱峰表示,北京方面在海洋主权声索方面与邻国做交易的努力,是一项长期政策,它甚至有一个名称:搁置争议,共同开发。成功案例包括,2000年与越南就北部湾海事主权主张达成妥协,2005年与越南和菲律宾签署联合海洋地震工作协议,等等。
中国外交部副部长刘振民周三在记者会上也表示,中国有和邻国分享南中国海资源的传统。
刘振民称,为了处理中国与南海周边国家的海洋争议,中国与各个南海周边国家都建立了双边沟通的渠道,比如跟越南启动了关于海洋划界谈判, 2000年签署了《北部湾海洋划界协定》和《北部湾渔业管理协定》。中菲也曾保持双边的沟通,有渔业方面的沟通,还有建立信任措施工作组。
“无论渔业的合作也好、油气资源合作也好,中国与南海周边国家是可以达成协议的。”他说。
许桢也认为,在主权和政治问题上,中国回旋的余地比较小,毕竟中国不可能放弃九段线,也不愿意在这场角力中示弱。在这种情况下,南中国海区域可能出现新的利益格局,中国可能会和印尼、马来西亚等国家在相互重叠的专属经济区开展对话与合作,“把菲律宾晾在旁边”。
(源自BB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