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评论】海外专家看中国经济症结(1):从公有制计划经济到公有制市场经济
|作者:凹凸
(近日,毛传媒收到一位关注中国经济问题的海外华人经济学家的来稿。因为原文较长,为阅读方便,特分几部分发表。 – 编辑)
–
中国经济从汇改、税改、呆坏账剥离后改制上市、房改到入世,作为一位海外华人,一路走来,开头感到内外蒸蒸日上,现在似乎每况愈下,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
从大学到留学、从移民定居到现在三十多年了,目睹中国从公有制计划经济转轨到公有制市场经济,基本见证了从单一的公有制到多种所有制、从所有制不平等到基本平等的渐变过程,深刻地感受到中外接轨的普世意义。
然而,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从放开商品经济到搞活商品经济,从承包制、抓大放小到企业不办社会、MBO收购、改制上市等,一步步转到市场经济上的时候,其间效率虽然提高了,然而行业、地区、层级都有相当的因贪腐和流失而加大的差异,有的还是制度性的,很多差异彼此纠结,至今都感到难以差序化(注释1)。
新时代十年尤其想扭转这个局面,除了反腐加强外,就是制度性堵漏同、调整失衡,比如提出了五大发展理念、新常态之类,对供给侧改革,包括三去一补一降、社融与P2P整顿、电商与支付机构清理、五险一金补齐、环保一票否决、教培规范、房住不炒等,伴随之的先后有六稳六保(六稳”,即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 “六保”,即保居民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保粮食能源安全、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 背后都有国企中心的影子。
2010年前后,我就观察到了国企国资的各种多进少出、甚至不出,这种变相的失去流动性等于中国市场经济无形之中暗设了一个黑洞,如同病人之所以长期衰弱,原来医生忽视了其背后还有一个流血伤口没有缝合。
在大数据的便利下,逐步加强了全面党、定于一尊、稳定压倒一切,现在固然不再政令不出中南海,但一些运动式治理与市场经济基于契约的细火慢炖还是有些出入。更主要的是行政主导的、公有制下的、自上而下的市场经济,背后具有逆向选择最短测地线,即反向积数。种种现象,让人不免有些杞人忧天。
ChatGPT的解读
上面这段文字从多个层面探讨了中国经济改革的历程及其带来的问题,表达了作者作为海外华人的观察和思考。以下是内容的解释与总结:
1:早期的乐观与现今的失望:作者回顾了中国从改革开放到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入世)的经济改革历程,起初作者对这一系列变革感到乐观,认为中国的经济在全球范围内蒸蒸日上。然而,随着时间推移,作者感到现今的经济形势“每况愈下”,内心充满了复杂的情感。
2:中国经济体制的转变:文章提到,作者经历并见证了中国从单一的公有制计划经济向公有制为主的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这一过程中,所有制形式从不平等向基本平等发展。改革的措施从放开商品经济、承包制,到企业改革、改制上市,逐步推进市场化。虽然这一系列改革提高了经济效率,但伴随而来的却是由于贪腐、制度漏洞等原因,导致了地区、行业、层级之间的差距加大。
3:对改革过程的反思:作者将中国渐进式的改革与俄罗斯激进的“休克疗法”进行对比,认为渐进改革更符合市场经济逻辑。然而,作者提出如果能够在改革中引入“三公化”(公开、公平、公正)、专业化、市场化和法治化的原则,不仅国内外会更容易接受,中国的经济改革也会更具合理性和公平性。
4:新时代的改革与挑战:文章讨论了新时代中国政府在过去十年中尝试扭转一些经济失衡和制度性漏洞的举措,特别是在反腐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及对国企的调整上采取的措施。虽然这些措施包括了“五大发展理念”、“三去一补一降”等策略,但作者观察到国有企业和国有资产仍然存在“多进少出”的问题,导致市场流动性不足,仿佛经济中潜藏着一个“黑洞”。
5:行政主导的市场经济问题:作者指出当前的中国经济仍然是以行政主导为主,尤其在大数据技术的支持下,全面加强了党对经济和社会的控制。尽管政令执行力提高,但“运动式治理”(即临时性、大规模政策推动)与市场经济中基于契约的长期稳定发展模式存在矛盾。作者担心,这种以行政主导的自上而下的市场经济可能会加剧市场失衡,反映了他对未来的担忧。
6:隐忧与思考:整体上,作者表达了对中国当前经济体制的一些隐忧,尤其是对行政控制下的市场经济可能隐藏的长期风险和对经济活力的削弱。这种担忧类似于对一个有“流血伤口”的病人,医生可能忽视了问题的根本所在,造成了经济持续的虚弱。
总结,作者表达了对中国经济改革的深刻观察与反思,指出尽管渐进式改革带来了经济效率的提升,但贪腐、制度性问题、国企改革不彻底等现象可能成为阻碍中国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隐患。作者提倡在改革中引入更多的透明性、公平性和法治化原则,以应对这些挑战,并为经济体制的持续健康发展奠定基础。
(这是本文的第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