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冬蕾:地方选举中的“族裔投票”现象与“打种族牌”的界限探讨
|作者:姚冬蕾 (奥克兰长者互助关爱协会会长)
在新西兰的多元社会中,地方选举不仅仅是公共政策与治理能力的竞争,也常常折射出族裔群体的社会心理与认同感。随着奥克兰等地移民人口的增加,选民群体中出现了“倾向投票给同族裔候选人”的现象。比如,印度裔选民更容易支持印度裔候选人,华人选民则可能更愿意支持会讲中文、与他们文化背景相近的候选人。
这一现象引发了一个重要的问题:这算不算“打种族牌”?
–

–
一、什么是“打种族牌”
“打种族牌”通常指候选人有意突出自身族裔身份,以此作为主要的政治筹码来吸引同族裔选民支持。这种操作往往会淡化政策讨论,而强化身份政治。例如,候选人可能在宣传中不断强调“我是某某族裔的唯一代表”,而不是讨论住房、交通、治安、税收等公共议题。
从政治学角度看,“打种族牌”带有一定的负面色彩,它暗示候选人利用族群情感,而非理性政策辩论,来获得选票。这容易导致社会分裂与群体对立。
二、族裔投票与身份认同
然而,选民基于共同语言、文化或背景而倾向于支持某位候选人,并不完全等同于“打种族牌”。在多元社会中,族裔认同本身就是选民构成的一部分。
• 对于许多移民选民而言,能够讲他们语言、理解他们文化的候选人,更能在政策沟通上产生信任感与亲近感。
• 这种投票行为更多是“身份认同”和“沟通便利”的结果,而不是盲目基于血缘的排他性选择。
因此,选民的自然倾向与候选人的政治操作要区分开来。
三、界限的划分
那么,如何界定正常的族裔投票倾向与“打种族牌”的区别?可以从以下三个角度考察:
1. 候选人本身的策略:如果候选人主要宣传点是族裔身份,而不是公共议题,就更接近“打种族牌”。反之,如果候选人只是顺带说明自己有某族裔背景,但仍以政策为主,则属于正常的政治表达。
2. 选民的选择动机:如果选民因为候选人能理解他们的语言、文化需求而投票,这是一种理性考虑;如果仅仅因为“他和我同族裔”而不顾其能力与政见,那就更接近族裔投票的狭隘性。
3. 社会效果:若候选人的言行导致不同族裔之间的对立甚至敌意,那就是“打种族牌”的负面效应;若候选人能够在尊重族裔差异的同时强调共同利益,那就有助于社会融合。
四、新西兰地方选举的现实
新西兰的选举制度强调社区代表性,但同时也在努力避免族裔分裂。例如:
• 在奥克兰地方选举中,候选人往往需要获得跨族裔的支持才能当选,因为没有一个族裔群体占绝对多数。
• 许多候选人虽然有特定的族裔背景,但在竞选中强调的是普遍性议题,如住房、交通、公共安全。
• 对于华人、印度裔等群体来说,支持能够代表自己声音的候选人是合理的诉求,但社会期待这些候选人能够同时代表整个社区,而非只代表某一族裔。
结 论
综上所述,“选民倾向于支持同族裔候选人”与“打种族牌”并非完全等同。前者往往是出于语言、文化、沟通和信任的考虑,而后者则是候选人有意操纵族裔身份作为主要政治筹码。
如果候选人能够超越族裔界限,把族裔背景作为一种优势来更好地服务整个社区,那么这种族裔代表性是健康的、多元社会应有的表现。真正需要警惕的,是将族裔身份凌驾于公共利益之上的“身份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