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兵回忆: 被蒙族牧民领养的三千上海孤儿

作 者: 漠 公

我是在1969年底当兵的。头三年,我所在的边防连队守在乌兰察布盟四子王旗和西苏旗北部的国境线上。

边防部队跟边境牧民的关系非常好。

只要我们哨所一放电影,就提前派人骑马出去,通知附近放牧点上的牧民、民兵、知青来看电影。提前到的,还要跟我们一起吃顿饭。

那时,我们的巡逻任务很重。轮上哪个战斗小组出去,基本上都是一大早骑马出发,在国境线上查几个界桩后,到天黑才能回来。

一整天骑在马上,人是又累又渴又饿的。但如果巡逻途中恰巧有个牧民家,那就不一样了。我们可以在蒙古包内得到主人的热情接待,喝上奶茶,吃到手扒肉,还跟牧民亲如家人地聊会天。歇过脚,落下汗后,接下来再巡逻,就不那么累了。

我们看到蒙古族牧民非常爱孩子。谁家如有孩子,那家大人就幸福满满的了!

也就在那个年代,我在边境上一个个牧民家,见到了上海孤儿。

这是我们当时人人都知道的故事:即三年困难时期,自治区政府从上海接收了三千无人去养的男女孤儿。把他们全部接到内蒙,送给了草原上的蒙古族牧民领养。有的家领养一个,有的家领养两个。

我当兵的时候,这些孩子小的五六岁,大的也不过八九岁。他(她)们在丫丫学语时就说的是蒙古话,長大了更是一口流利的蒙语。名字也都是蒙古名。如男孩叫巴特尔、巴图……等,女孩叫高娃、斯琴……等。牧民对他(她)视如己出,爱如珠宝。

这些孩子们都不知道自己的身世,说话、穿衣、骑马完全都像蒙古孩子了。可从他(他)与生俱来的江南特征上,我们还是能一眼识别出这些上海孤儿的。

但,我们从来不问牧民这些问题。一、这是纪律。二、谁都知道生恩不如养恩大。三、看到孩子们生活得这样快乐和幸福,让人还有什么可说的?

可是,每当我见到这些孩子,总有一种别樣的心情。老是忍不住从这些江南孩子特有的清秀脸庞上寻找他(她)们父母的真实长相。我知道,如不是遇到了天大的无奈事,没人肯舍弃自己亲生骨肉的一一想到这儿,人,总是不免会有一种悲伤的情愫。

但是,看到这些孩子那一个个依偎在父母身边快乐的小样儿,我又为他(她)们的幸运,感到喜悦和安慰。

我一直不知怎么形容上述这种心结……

后来看到弘一法师的最后遗笔,我找到了确切的表述,那就是——

悲欣交集。